4月15日,荆江航道整治工程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竣工验收。荆江航道水深由此提高到3.8米,这意味着3000吨级货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昼夜双向通航,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潜能进一步释放。
竣工验收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水运局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长期以来,长江的运能饱受“两头深、中间浅”的制约。虽然交通部门每年都会对航道进行疏浚和治理,但是荆江河段3.2米的航道维护水深,仍然是制约长江航道通过能力的瓶颈。
在长江重庆至武汉航段,每年枯水期,3000吨级及以上的下行船舶,不得不在宜昌减载。
2008年,长江航道局启动荆江河段系统治理研究工作,历时5年,共开展大小专题研究70多项。
2013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荆江工程,同年9月14日,荆江工程开工。经过27个月的建设,荆江航道实现了新深度。
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共建设护滩工程34道、堤坝工程6道、填槽护底3道、守护高滩岸线近40公里、护岸加固20.58公里,工程的顺利竣工,也为我国大江大河航道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同时,工程建设还贯彻“生态优先,共抓大保护”的理念,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据测算,荆江河段通航水深每提升0.1米,2000吨级货轮就能多装170吨左右。航道水深的大幅增加,让大型船舶畅通无阻,提高了航运企业和港口的运转利润,在完成相同运量下,降低了船舶通航密度和阻航碍航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船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