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还没有过完,看看传统的荆州狮舞

民国初期,荆沙一带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舞“龙灯”、玩“狮舞”活动。一条条欢腾翻滚的“龙灯”、一只只威武腾跃的“雄狮”回旋纵跳的精彩表演,让人们情不自禁大声喝彩,尤其是对步步登高腾跃、空中转步的“狮舞”,更是叹为观止、赞口不绝。

 

 

荆州狮舞源远流长,属南国醒狮流派,名闻遐迩。它集武功、技巧及“武狮”、“文狮”技艺精华于一体,十分难学难舞,连贯舞起来既精彩又惊险,可算是荆州艺坛里一枝独秀的奇葩。

当年,沙市民间武师朱忠美、王功炳、石海山、宋定修、陈祖顺等在年轻时既习刀、枪、棍、棒,又苦练狮舞,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天长日久,练得技艺娴熟,逐渐让狮舞技艺达到炉火纯青而成为荆州狮舞的泰斗。他们之中任何俩个人配对表演狮舞都非常默契、自然流畅。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都要披挂上阵,一展风采。在表演的空场上,狮舞班助手们都要事先将六张“三尺见方”的方桌层层加码叠成“塔状”,并在第六层方桌上另加一张“二尺见方”的方桌——四脚朝天。在锣鼓齐鸣中,俩人装扮成的雄狮摇头摆尾上场了。先是进行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然后,眼动步随,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后又装醉,变成东倒西歪,前俯后跌,似醉非醉,半醒半醉。一眨眼,狮子又昂扬威猛、凶猛异常,纵身跳跃第一层方桌上进行跌扑、转步、拔脚扁步,大显威风;即而又腾转登高入第二、三、四、五层方桌上,只见狮子用一只脚撑着狮头,另一只脚做抹须洗眼及摇尾巴铃铛响等动作,在围观人群一阵惊叹声中,狮子如燕轻飞,跃至第六层方桌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怒自威,尔后又跌至小方桌朝天的四脚上,狮子步伐自然流畅,稳健敏捷,双罗步、麒麟步、鱼鳞步、空中转步、步步连环,此之一绝名叫“翻天应”。看那狮子,进退自如,有如行云流水,时而飘忽虚探,定中觊觎,恍如君临天下。一连串的惊险表演,令人叫绝。

 

 

抗战时期,沙市民间狮舞、龙灯曾一度停止,解放后五十年代中,狮舞又兴起走向街头尽情表演。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绝大多数狮舞者大都去世,传人稀少,显青黄不接。

 

 

庆幸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荆州地区杂技团”在古城荆州成立。开创了荆州杂技艺坛蒸蒸日上的新篇章。该团的“转碟”、“车技”、“抖空竹”、“狮舞”等节目,精彩纷呈,妙艺接踵。尤其是以陈上栋、陈国银主演的“狮舞”更是在民间狮舞的基础上提炼精华、推陈出新、臻于精妙,给广大观众留下赏心悦目的享受。

 

专业狮舞较之民间狮舞自然更是臻于完美,它除了有舞台、灯光、布景、乐队衬托之外,还以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底将狮舞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年的舞台上,“双陈雄狮”——训狮少年和四人扮装的四只小狮在一阵热烈、欢快、优美的音乐声中出场。“双陈”功力深厚,在表演中珠联璧合,他俩与训狮少年四只小狮在翩翩起舞中,首先会东倒西歪地亮出一个潇洒的“吕洞宾佯醉”;尔后,又表演一个凶猛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接着,又在摇头晃脑中猛然向后凌空飞踢双脚并用整个背部倒地,这叫“何仙姑倒踢球”,还会用一只手抛动十多斤重的狮子头连续大回环耍上几个漂亮刚劲的“蜻蜓点水”;最后一节狮舞最是精彩、高难——“狮子踩球滚翘板”,在训狮舞少年一连串的“后手翻”跟头中,狮子腾跃于一个特制的大木球上频频滚动,犹如在风火轮上,展示出百兽之王勇猛的气势,滚到翘板前,狮子踩木球要从下向上坡滚动,这看似如履薄冰的动作,着实让观众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只见狮子四脚踩球履险如夷滚上翘板中央,尔后,又见翘板缓缓向下,狮子又踩球沿翘板慢慢滚下......“双陈”狮舞的精彩表演,种种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荆州地区杂技团的狮舞及其他节目历经10多年的摸爬滚打,红遍荆楚大地,让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倾倒、点赞。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于诸多原因,该团被撤消,众多艺人纷纷外出谋生。自此,代表荆州狮舞最高水平的“舞台狮舞”在广大人民群众视野中消逝了,这的确是一种无奈和遗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