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国庆中秋双节同辉,家国同庆。在湖北荆州,荆州区西城街道以“荆声有你”志愿服务品牌为纽带,联动荆州博物馆、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管理学院、长江大学筑梦志愿者协会及荆州市蓝丝带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聚焦文旅服务需求,组织志愿者深入景区与街巷,开展讲解引导、秩序维护与文化传播等服务,用热情与专业为游客营造安全有序、暖意融融的楚文化之旅。据统计,“双节”期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约42场次,参与志愿者600余人次,服务游客突破10.16万人次,在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三义街、朝宗楼等重点区域设置服务点位12个,日均在岗志愿者稳定在65人以上。
守护古城文脉的“贴心向导”
“您好,请在对面陈列楼排队等候,等会2:30,我将为各位游客开展志愿讲解!”在荆州博物馆入口处,志愿者许凤江正耐心引导游客,同步告知志愿讲解等温馨提示。作为荆州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她每天提前到岗、延迟离岗,与同伴化身“文物观览引领员”,分4个时段带领游客走近荆州博物馆各个展厅,讲述楚文化的千年脉络。
在文博核心区的大街小巷,“大学生+本地居民”的结对讲解,更像一场“朋友间的聊天”。“居民是‘活地图’,他们熟悉本地情况,能精准推荐小众游玩路线;大学生有活力,拍照、导航手到擒来,和游客互动更亲切。两者互补,服务更接地气。”西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生志愿者周韵与居民志愿者鲁艳阿姨搭档,把三国故事、红色记忆揉进街巷风景里,让游客走着走着就摸清了古城的“门道”。不少游客表示:“这种‘街头漫讲’很接地气,比单纯看景点介绍有意思多了!”
此外,西城街道“楚韵课堂”培育的“小小讲解员”也成了馆内亮点,他们身着汉服,用稚嫩却流利的话语讲述“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两千多年前的‘今日说法’”等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聆听、纷纷称赞。
精细保障织就服务“暖心网”
为提升服务效能,西城街道依托“志愿汇”服务平台,实现活动发布、志愿者报名、签到、时长记录及服务反馈全程数字化纪实,并根据景区人流数据实时调度,做到“高峰增配、平峰优化”。
节前,西城街道联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及荆州市蓝丝带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后组织2场专项培训,涵盖应急处理、楚文化常识与服务礼仪,并邀请专业人员演示急救技巧,确保志愿者能从容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为确保志愿服务具象化,街道组织专人撰写、论证并编印12个点位的讲解词,通过沉浸式演示、每日“老带新”传帮带模式,助力志愿者提升服务水平,为游客进行精准讲解服务。
12个服务点均配备“暖心服务包”,内含饮用水、应急药品、雨伞、雨衣、充电宝等20余种物资,并备有《慢慢游荆州》《荆州精品旅游路线》《荆州古城美食地图》《文博西城服务地图》。此外,街道设置交通引导牌 39 处,方便游客扫码直达目的地;设立游客服务点 18 处,累计可接待游客超1200人次。
文化传承中的志愿“微光”
双节期间,温暖持续传递,志愿者们主动延伸服务边界,交出了一份份“超纲答卷”,不少暖心故事接续上演。在朝宗楼“入城仪式”现场,25名志愿者每天10点准时到岗,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围绕仪式中的三国故事,向游客沉浸式介绍朝宗楼、三义街、德胜街等景点;志愿者周梦琪在三国公园发现一名走失儿童后,仅用15分钟便帮孩子找到家人。
10月6日中秋节当天,西城街道在三义街楚乡有礼游客中心开展“楚乡亲子绘铃兰 巧手点亮中秋月”手作活动,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围坐一桌,亲子共绘铃兰、装饰灯笼,伴着习俗分享与旅途闲谈,点亮的灯笼映着笑脸,让游客在异乡感受到中秋温情。
在三国文化街,荆州民间刺绣(楚绣)传承人汪宣珍、楚式失蜡法传承人章征武等非遗达人,现场展示技艺并讲解非遗知识,游客们一边观看楚绣针法,一边聆听传承人讲述技艺传承故事,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魅力。一位江苏游客感慨:“不仅玩得开心,还学到了非遗知识,这趟荆州之行很值!”
此次双节服务中,西城街道将“荆声有你”品牌与文旅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多方协作的特色服务模式,既缓解了景区接待压力,也推动楚文化走近大众,成为展示荆州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下一步,街道将持续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推动“荆声有你”走向常态化、专业化,为荆州文旅发展注入更多志愿动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