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赈”初心 “建”实效 “兴”乡村

江汉风报道:穿行于松西河畔的松滋市,一条条新硬化的村组道路蜿蜒向前,一片片农田在清流的滋润下绿意盎然,一位位村民在家门口的工地上忙碌劳作……这一幕幕,正是松滋市深入推进以工代赈政策带来的生动图景。

通过以工代赈,松滋市卸甲庄园农旅融合项目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赵杨 摄)

今年以来,松滋市发改局紧紧围绕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的意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把以工代赈从政策文件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就业工程和振兴工程,走出了一条“赈济+建设+赋能”的多赢之路。


“赈”在急需时

政策活水精准滴灌


面对高温干旱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工代赈项目正如一场“及时雨”,有效缓解了燃眉之急。

在杨林市镇盘古山村,农作物正处于生长关键期,却遭遇严重干旱。为此,新铺设的灌溉管道将界溪河的河水通过多级提水方式引入干涸的农田,成功解决2400亩农田和1700亩柑橘灌溉难题。年过六旬的村民苏振山感慨道:“以前外出找活路难,现在政府把活送到家门口,一天稳稳当当挣150元钱,还学了门手艺,而且庄稼再也不缺水了,一举多得。”这几根正在延伸的管道,不仅是打通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像苏振山这样众多村民稳定增收的“康庄大道”。

松滋市发改局紧扣“赈”的初心,建立动态项目储备库,优先安排一批既补短板、又促就业的民生项目。2023年至2025年,该市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涵盖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领域,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严格控制在项目资金的30%以上,确保资金直达务工群众手中。


“赈”到心坎上

就业增收双赢并举


以工代赈,核心在“赈”,关键在“工”。松滋市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组建村级劳务合作社等方式,将当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易地搬迁群众、失业人员有效组织起来,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统计,近三年来,松滋市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7.5万人次,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128万元。一批批原本闲置的劳动力被有效组织起来,实现就近就业,转化为建设家乡的生力军;一笔笔劳务报酬每月足额发放至务工群众手中,人均增收显著,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饭碗”稳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赈”出新机制

振兴动能持续释放


在推进以工代赈过程中,松滋市不仅注重“输血”,更着力“造血”。

该市通过“技能驿站”开展定向培训,推广以工代训模式,帮助村民掌握实用技能;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劳务公司、项目理事会等,建立长效运营机制,推动工程实施与集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这些创新举措,放大了项目的“赈济”效应,使有限的政府投资撬动更广泛的社会效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干得了活、拿得到钱,还要让他们学一门技术、立得稳脚跟。”松滋市发改局负责人表示,以工代赈不仅是应急之举,更是长远之策。松滋正在探索“赈”与“建”深度融合,推动政策从“一时济困”向“长期赋能”转变。


“赈”向未来路

共富蓝图徐徐铺展


一条路,改变一个村庄;一口井,滋润一片心田。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更激发了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广泛合力。

在松滋大地上,以工代赈已从政策术语变为百姓口耳相传的“幸福工程”,从项目图纸变为可见可感的振兴实景。政策活水正润泽万千民心,群众汗水浇灌出幸福之花。

松滋市将继续深化以工代赈机制创新,拓展项目实施领域,提升劳务组织化程度,推动更多群众在参与建设中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价值,为荆州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注入强劲“赈”动能。

记者:肖丹 通讯员:张政/编辑:张倩/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