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沙市区工农村社区:群众当“主角” 问题好解决

夕阳西下,沙市区水瓶宿舍广场上,孩童的嬉笑声和居民交谈声交织成一片生活的热闹。广场西侧,一座崭新的米白色建筑惹人注目,那是社区新建的智能环保公厕。

图片

智能环保公厕

这幅和谐景象,与一年前居民因公厕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那时的困局,是社区党委书记张顺婷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

沙市区胜利街街道工农村社区工农片区涵盖67栋居民楼,常住居民2780户。片区内公厕本就数量不足、设施老旧,加之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使这一问题日益凸显,成了居民的“心头病”。

去年9月,张顺婷多方协调,成功为社区争取到一座移动“智能环保公厕”民生项目。

然而,环保公厕该建在哪里?几个备选点位提出后,居民纷纷反对。

“公厕不能离我们楼太近。”

“放在路边,臭气熏天谁受得了!”

“主下水管网不能接入小区内部。”

反对声如潮水般涌来。张顺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眉头微蹙,“压力很大,但问题必须解决。”

面对困境,这位85后书记并未急于求成,而是组织专业人员对社区进行全方位勘查。细致调研后,最终锁定位置独立、便于管网铺设、对周边影响最小的水瓶广场西角。

新的选址确定了,如何赢得居民支持?张顺婷亮出“四个三分之二”工作法宝——改不改、怎么改、谁来管、怎么管,必须赢得三分之二以上居民支持。

共识在一次次敲门声中达成。张顺婷带领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收集民意,耐心解释方案,还组织居民代表前往已建成的智能公厕实地参观。

用事实说话,以诚意沟通。居民们的态度悄然转变,从抵触到理解,最终化为支持。当共识渐渐凝聚,张顺婷果断决定:将最终选择权交还给居民。

图片

召开业主大会

去年11月,业主大会如期召开,居民们共同投票决定公厕选址和建设方案。最终,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投下赞成票,确定了后续管理细节。

今年3月,这座设计精巧、功能完善的公厕终于落户社区,获得居民一致好评。此后又以同样方式,在新建的社区食堂内增设了第二座公厕。

这一步,不仅破解困扰居民20多年的“如厕难”问题,更验证了“四个三分之二”工作法的生命力。

如今,这套民主方法已在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开花结果,成为张顺婷破解各类民生难题的“金钥匙”。

面对“停车难”,推动合理布局、规范停放,新增机动车停车位100余个。

图片

社区食堂

聚焦“吃饭难”,协调将老旧车棚改造成410平方米飘香食堂,引入专业机构运营并免3年租金,让低保户和老年人享受优惠,独居老人不再为三餐发愁。

社区服务阵地也因居民需求优化。党员服务中心经历“空间革命”:“乐享读书区”墨香浮动,孩子们安静写字阅读;“康养角”的血压仪轻声嗡鸣,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

从“方便之处”的破局,到衣食住行的保障,再到精神家园的构筑,张顺婷用“四个三分之二”串起民意,真正把民主协商落到实处,成为居民信赖的贴心人。

见习记者:万雨晴/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作者:见习记者:万雨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