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在公安县章庄铺镇同心村,村民们常提起一个名字——陈从芳。这位从鄂西乡村走出的女性企业家,用三十载光阴在南粤大地织就通信事业的经纬,更将拳拳乡情缝进家乡发展的肌理,成为故土上一株扎根深、枝叶茂的“常青树”。
南粤打拼:从流水线到通信王国的筑梦者
1971年隆冬,陈从芳出生于同心村一户普通农家。青砖瓦房见证了她清贫却坚韧的童年,也埋下了“走出去看看”的种子。20岁那年,她揣着几十元路费南下广州,在电子厂流水线开启了异乡征程。轰鸣的机器声中,她白天琢磨电路板焊接工艺,夜晚啃读通信技术书籍,从学徒工到技术骨干,再到与丈夫携手创办广州迅联通信工程有限公司,这条跨越两千公里的创业路,她走了整整十五年。
2018年成立的迅联通信,如今已在楼宇自控系统、通信工程设计等领域站稳脚跟,业务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公司办公室的陈列柜里,除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牌匾,最显眼的是一本泛旧的笔记本,扉页写着:“不忘同心村的泥土味。”这是她创业初期的座右铭,也是贯穿始终的初心。
反哺桑梓:用实业之光照亮故土炊烟
2010年的同心村,还是一条“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土路。陈从芳回家省亲时,看着村里道路泥泞,正值村里集资修路,当即决定捐出一万元。这笔钱在当时不算巨款,却成了通村公路破土动工的“第一锹土”。工程竣工那天,她特意从广州带回两株桂花树栽在路边,“要让乡亲们走着平坦路,闻着桂花香。”
疫情肆虐的2020年正月,她通过村支书转账2000元,附言写道:“给值守卡口的乡亲们买些口罩和热水瓶。”而更长效的帮扶,藏在她每年带回的“劳务清单”里——迅联通信常年招收20余名同心村村民,从事通信线路铺设、设备安装等工作,人均年增收3.5万元。村民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万元月薪时,给陈从芳打电话哽咽的场景:“她在电话里说,‘在外好好干,家里有难处就开口’。”
每年春节返乡,她的车尾厢总塞满给困难群众的物资:给留守儿童的书包、给独居老人的取暖器。乡亲们算过一笔账,十余年来她为家乡捐款捐物累计超10万元,而她总笑着摆手:“我是吃着同心村的井水长大的,如今不过是把‘井水’酿成了‘甘泉’回馈家乡。”
情牵故土:一枚邮票里的乡愁密码
在陈从芳的办公桌上,压着一枚“同心村”邮戳的旧信封,那是母亲多年前寄来的家书。
“每次签合同遇到难题,看看这枚邮戳,就觉得有股力量推着我往前走。”
这份乡愁,如今化作了更具体的行动——她牵头成立了“同心村乡贤联谊会”,动员更多在外能人反哺家乡;还与村小学结对,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去年秋天,她带着公司技术团队回乡考察,计划为村里安装智能安防系统。走在自己捐建的公路上,看着两旁长势正好的稻田,她对村支书说:“通信网络要‘村村通’,家乡的发展也要‘步步高’。等公司业务稳定了,我想把部分生产线迁回来,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端上‘技术饭碗’。”
夕阳西下,同心村的炊烟与远处的通信塔交相辉映。陈从芳的故事,像一粒播撒在故土的种子,在汗水与乡情的浇灌下,长成了一棵既能为乡亲遮风挡雨,又能指引后辈前行的大树。
当南粤的海风与鄂西的山风在她的鬓角相遇,那抹未曾褪色的乡贤底色,正化作乡村振兴画卷里最温暖的笔触。
(记者:刘思楫 通讯员:朱业斌/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