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山河破碎时,松滋儿女从未屈服!抗日战争时期,这片位于长江南岸的战略要地,既是英雄血染的疆场,也是民众抗敌的堡垒。面对日寇侵略,松滋军民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用鲜血和奉献书写了荆楚大地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壮烈篇章。今天,“寻访抗战英雄地”让我们一同走进松滋,寻访那段烽火岁月中闪耀的英雄足迹。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廖梦:我现在是在松滋,这里除了山清水秀,还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
一尊铜像,一座新修建的纪念馆,带我们感受了贺炳炎将军的戎马一生。
刘家场镇河田坪村党总支书记刘陈兵说:“贺炳炎将军小时候家里很苦,给人打铁,十几岁从我们出去,跟随贺龙的部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这个小村落里走出去的贺炳炎将军,任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团长,率部挺进同蒲铁路北段的宁武、神池、朔县一带,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0月,指挥716团一部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歼灭日军5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电影《太行山上》也再现了贺炳炎将军独臂斩杀日寇的英姿。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廖梦:如果说世间万物都有专属的颜色,那留给这片土地的,必然是一片赤红,我现在是来到了刘家场镇的庆贺寺中学,这里面有一块纪念碑,也记录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迁至松滋的灵鹫寺,1939年9月又迁到了松滋庆贺寺。简师虽然是由国民党四区专员公署开办,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际上是由共产党主持的一所在国民教育掩护下的“抗大式”学校,也是党组织在湘鄂边地区创建的一个活动据点。

松滋市档案馆副馆长吴炳章说:“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发展壮大党的组织,还有抗日漫画、军事训练等等。在办学期间也得到了很多关注,比如周恩来掌管大方向,董必武经常关心指导。”
简师在松滋的三年多时间里,高峰时学生达到350多人。
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史料,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大门,撞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拳拳的爱国心。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廖梦:现在我们是来到了街河市镇,我身后的“牛长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也记录着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夏日时节的墓园里松柏青翠、绿意盎然,庄严的石碑后面坐落着一座圆形大坟冢。
邹应平是原松滋市街河市镇政协联络处负责人,1998年他参与了纪念碑的修建工作,在整个过程中无数次被先烈的事迹打动。当地的抗战史,已深入八旬老人骨髓。
石碑上的碑文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场殊死搏斗的战役发生在1943年6月,当时日军于巴东战败撤退至松滋牛长岭一带。
松滋市档案馆副馆长吴炳章介绍:“ 这里高岗山岭纵横,是重要战略通道,当时日本人想在这里长期驻扎,以参加正在策划中的常德会战。”
中国军队第51师151团在团长王昌奎率领下于牛长岭一带进行拦击。将士们同仇敌忾,生死不惧!一时间,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王团长向全体士兵发出了“大敌当前,我不保国谁保国”的铿锵誓言。
“在战斗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当地数千民众在中共地下党组织下也参与了战斗。手持梭镖长矛、锄头大刀,奋力助战,和我们中国军队一起配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吴炳章说。
中国军队殊死拼杀,将日本侵略者消灭在牛长岭、文公山的沟沟岭岭、坡上坡下。这就是松滋抗战史上著名的“牛长岭大捷”。《大公报》曾先后两次对这场战斗进行了报道。

牛长岭大捷,是军民协力打击敌顽的伟大胜利,它振奋了民族精神,加速了日军鄂西会战阴谋的破产。
战斗结束后,在这片被战士的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共收埋了114名阵亡将士遗体,几乎都没有留下名字。
松滋市档案馆副馆长吴炳章说:“通过报纸,我们才知道3位勇士的姓名,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无名英雄,但是他们舍身为家国,浩气贯长虹,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千秋不朽的丰碑。”
这片土地上的抗战故事已深深地根植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在松滋市街河市镇,崭新的革命号角也一直响彻在山水之间。
“在我们这里有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我们还把红色文化作为我们招商引资的宣传点,我们会一直牢记肯吃苦能战斗的革命精神,把我们的镇域经济发展得更好”松滋市街河市镇人民政府宣传干事郭维说。
在青山绿水间驻足,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感受到先烈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采访中,简师学校师生们的抗日救亡热情、牛长岭战役中视死如归的无名英雄,已深深烙印进我心里,我知道,这只是松滋抗战史上的缩影,最好的纪念,就是让抗战精神在脚下的土地继续生长,在你我的心中永远滚烫。硝烟散尽处,万家灯火时,当年你们用生命守候的山河如今已是满目青翠,山河无恙,今天的盛世正如你们所愿!
(记者:廖梦、韩昱久、李耀/编辑:向倪僮/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