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州古巷到文学现场 作家刘楚昕携《泥潭》回乡

江汉风报道:“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今天(7月12日)上午,荆州籍作家刘楚昕携漓江文学奖获奖作品《泥潭》回到家乡,深度解析获奖作品《泥潭》背后的创作密码。在荆州市图书馆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这位从荆州走出的青年作家,面对媒体的提问,展开了一场关于痛苦、记忆与文学初心的深度对话。

刘楚昕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泥潭》从2013年构思动笔,2016年完成初稿,后续又不断修改、打磨,直到2024年完成了终稿并获奖。当被问及《泥潭》中沉重的历史悲怆感和创作动力时,刘楚昕首次披露更多细节。

荆州籍作家刘楚昕说:“这部小说创作时间很长,中间还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变故,后来基调也越来越悲伤,开始只是写一个小故事,人生就是这样的,快乐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痛苦时常会有,这就是文学创作。”

创作期间,刘楚昕多次回到荆州,从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故乡的青石板路纹理,古城墙的砖缝沧桑,皆被他细细密密地织进《泥潭》的字里行间。

荆州籍作家刘楚昕说:“我小时候住在城墙边,记忆中几岁的时候经常和表哥到城墙上跑,我用枫杨树的种子丢他,城墙和护城河让我印象深刻。”

《泥潭》预售开启仅8小时就售出5万册,首日售出10万册,8天达到30万册,三周售出40万册。面对突如其来的“爆火”,刘楚昕保持着清醒的认知。

荆州籍作家刘楚昕:“现在这个社会大势所趋,各行各业都要跟流量合作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者也会,我对流量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能一股脑地完全投入流量的怀抱,我们没办法改变这一点,但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很重要了。”

对于未来,这位青年作家表示已经做好了再出发的打算,面对家乡读者,他寄语道:“迷失在黑夜中时,不妨抬头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良知。”

(记者:孙煜瑶、柳子倩/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作者:记者:孙煜瑶、柳子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