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夕阳余晖洒在沙市区朝阳街道东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一片祥和,孩童嬉戏、老人闲谈,与曾经“问题片区”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如今的幸福图景,得益于东苑社区创新实践的“125”筑基模式与“六微入户”举措,成功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党建领航,筑牢“125”治理根基
东苑社区以“125”治理模式为指引,即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构建业委会与监委会双向监督机制,整合网格员、下沉党员、志愿者、物业管家、民辅警五方力量。在此基础上,社区党委推深朝阳街道“一线工作法”,组织网格员集中下沉,针对沙市花园小区管理、服务及群众满意度问题,实地走访986户5次,召开居民议事会3次,收集问题30余条,经居民投票确定办理时序,形成16条共性、2条个性问题清单,明确小区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三大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实现党对小区治理全面领导。一是做强社区党委。重构组织架构,组建业委会、监委会联合党支部并纳入小区党总支管理,吸纳社区民警等担任兼职委员,整合治理力量。二是突出“头雁”作用。建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堡垒,选优党员中心户,撬动多方资源融入小区楼栋。三是激活党员合力。开展“党员敲门”等行动,全覆盖走访搜集并解决群众急难问题,夯实群众基础。
两会协同,搭建居民自治桥梁
沙市花园小区创新成立业主监督委员会,以“两会治事”破解小区“三方矛盾”,使小区面貌大改观,物业费收缴率从不足50%升至90%。该小区秉持“自己人管自己事”原则,坚持三个聚焦精准发力。
一是聚焦自治组织建设。优化自治结构,在业委会基础上设监委会。按“三找”共性条件吸纳14名优秀居民代表,依“是否为房屋产权人”个性条件选配成员,形成相互监督促进的局面。
二是聚焦小区事务公开。监委会监督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履职,每季度审核物业费等经费使用情况并公示,化解三方“信任危机”。
三是聚焦“大家事、大家谋”。建立“业主接待日”制度,按“三张清单”模式编制服务项目清单;定期召开业主大会,推动成员争当“金牌服务生”,解决30余件居民问题;通过探索“委员+小组”模式,明确各自管理范围和职责任务,实现小区全天候动态管理。
这一理念在破解民生难题中得到充分彰显。在解决居民关切的“缺乏综合性活动场所”问题上,社区党委牵头争取到 1200平方米地下架空层后,面对改造及资金难题,小区严格践行“大家事、大家谋”:通过多轮会议征求意见,推动群众深度参与决策,以“三议三联三公开”制度破题——经党组织提议、业委会商议、业主大会审议后,召开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联席会议推进,全程公开决议内容、实施过程和结果,既破解了改造与资金难题,更让居民在“唱主角”中凝聚共识。同时,小区将议事规则、收费标准等制度上墙,确保事务透明;每两月开民情民意收集会、每季度开三方会议接受监督、每年末开业主大会听意见,推动成员争当“金牌服务生”,已累计解决居民问题30余件。
五方联动“六微”赋能,织密基层服务网络
网格员、下沉党员、志愿者、物业公司、社区民辅警五方力量在东苑社区实现高效联动。从日常服务到应急响应,从矛盾调解到资源链接,织密了社区治理的“一张网”,也为“六微”服务(微平台、微服务、微纠纷、微心愿、微榜样、微课堂)的精准落地筑牢了根基,让每一项服务都能直抵群众心坎。
建强“微平台”。社区党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进“社区合伙人”计划,联合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化党建联建,打造“医社联建”双向赋能平台,500余户家庭签约家庭医生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46名共建单位下沉党员以 “深度参与、精准融入”为导向靠前服务,将党组织优势与多方资源整合,筑牢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做实“微服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引入专业社工团队,量身打造“一对一”精细化服务体系;“两会”联动物业,创新推出“一月一便民”服务清单,涵盖血压测量、免费理发等基础民生项目,满足多元需求。
化解“微纠纷”。依托网格员“四色管理”(红、绿、黄、灰标注党员户、关爱户等),对25户关爱户、188户租户等实现“重点日关注、特殊周管理”,做到“四个及时”解民忧。结合大数据“矛盾预警系统”,联动“万勇代表工作室”和“警民话访”平台,由人大代表、民辅警等常态接访,将家庭矛盾、停车纠纷等化解在萌芽,实现“小事不出楼栋”。
点亮“微心愿”。网格员、“一楼两长”上门征集居民“微心愿”,分物质、服务、精神三类,链接辖区资源促成实现,以“小切口”提升居民幸福感。
传颂“微榜样”。结合“家风文化馆”,开展“清廉家风示范家庭”“优秀楼栋长”等评选活动,推选出如“沙市榜样”赵传模、“优秀楼栋长”王志强等典型,同时将“一楼两长”(党小组长、楼栋长)中的先进纳入宣传,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
开设“微课堂”。在小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打造全龄共学课堂,邀请辖区老师、社区达人授课,开展政策宣传、科普技能等活动,构建“一老一小一青”文化生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学技能、融邻里。
“六微”服务的成效,更体现在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上。盛夏时节,高温如炙烤般笼罩小区,电梯轿厢内更是闷热难耐。密闭空间里,金属壁面吸收的热量不断释放,温度计指针持续攀升,即便短短数十秒的乘梯过程,也让居民汗流浃背、苦不堪言。针对这一痛点,小区“两会”迅速牵头协调物业,启动电梯清凉改造工程。历经多方沟通与技术调试,最终为小区 27 部电梯全部安装上智能风幕机。如今,每当电梯门开启,清凉气流便扑面而来,驱散暑气。这一贴心改造惠及1184户居民,让便民服务深度融入日常出行场景,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此外,孵化的喜乐年华艺术团、晨夕志愿者服务队等社群组织,常态开展文体活动,让服务更“接地气”。
从“问题小区”到“幸福家园”,东苑社区用实践证明,“125”筑基模式与“六微入户”举措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其成功经验,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有望推动更多居民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密码,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相信在“125”筑基模式与“六微入户”举措的持续推动下,东苑社区将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成果,持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为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园而砥砺前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