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发布主要农作物高温热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江汉风报道:据气象资料分析,7月3日以来,荆州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连续出现4天大于35℃的高温晴热天气,日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4.0℃,高温天气将维持到7月10日,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10~13日荆州市多分散性阵雨,高温天气有所缓解。预计7月13日以后高温天气再度发展,若防控不当,农作物极易遭受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的影响

(一)水稻

1.早稻。陆续进入收获期。未成熟的早稻,易受高温逼熟影响,粒重降低。

2.再生稻。目前全市再生稻处于抽穗至扬花期。水稻开花期间最适温度30℃,高于35℃会导致花粉生活力减弱,花粉粒减少,裂药撒粉遭受障碍,造成结实率降低。

2.中稻。因中稻播栽时间跨度较长,现普遍处于分蘖期至拔节孕穗期。水稻分蘖最适温度28-32℃,如出现38℃以上高温,会出现秧苗失水,代谢加快,营养消耗大,分蘖减缓,严重时会出现心叶卷筒,分蘖停止。孕穗阶段最适温度28-30℃,高温加速幼穗分化,使分化期缩短,对稻穗发育不利,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遇高温,易导致颖花败育或不孕,降低结实率。

3.晚稻。移栽晚稻处于育秧阶段,持续高温给秧苗管理带来困难,管水通风不当易造成高温烧苗。直播晚稻播种后发根最适温度25-30℃,温度超过35℃,蒸发量大,不利于生根出苗,甚至会出现幼苗因失水严重而枯死现象。

(二)旱地作物

现在是夏玉米抽雄期,高温不利于花粉形成,造成果穗变小;春大豆处于结荚期,夏大豆的旁枝形成,高温会造成大豆幼荚脱落,养分吸收形成障碍,导致早衰减产;移栽棉处于花铃期,直播棉处于现蕾期,高温会使田间水分蒸发和植株蒸腾量增大,水分供需失调,肥料吸收不畅,叶片萎蔫,蕾铃脱落严重。

为此,本市发布

主要农作物高温热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具体内容如下

主要技术措施

(一)科学管水

早稻灌跑马水协助灌浆,收获前一周断水;对于栽播不久的中稻,要按照深水返青、浅水分蘖要求,实行科学管水,培育壮苗;对于孕穗期和抽穗扬花灌浆期的中稻和再生稻,遇35℃以上的高温,田间灌 8-10 厘米深水,以水调温,降低穗层温度;对于孕穗期的一季晚稻,保持 4-5 厘米水层,防止颖花退化;双季晚稻保持有水促分蘖。旱地作物采用喷灌、滴灌、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冠层温度,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

(二)及时追肥

水稻:对孕穗期受热害较轻的田块,于破口期前后补追1次粒肥,一般亩施尿素3-5公斤(有条件的可同时追施氯化钾4-5公斤/亩),减少颖花退化,促进正常灌浆结实。同时,抓好叶面喷肥,用150-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60公斤进行早晚叶面喷施,可以增强水稻自身抗逆性、减轻热害、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处于分蘖盛期双季晚稻,要分苗类合理调节群体茎蘖动态,因苗控肥与适度搁田,控制高峰苗,促进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

旱地作物:可开展“一喷多促”,傍晚时采用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锌硼微量元素、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多合一套餐,实现降温减害、补充养分、防病治虫、促粒增重。

(三)松土保墒

旱地作物灌溉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培土,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板结。

(四)防治病虫

加强病虫测报,做好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水稻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玉米重点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玉米丝黑穗病等病虫害;大豆重点防治盲蝽象、豆荚螟;棉花重点防治红蜘蛛、棉蚜、棉铃虫、盲蝽象、斜纹夜蛾、枯黄萎病。

安全生产

1.注意防暑降温,35℃以上的高温期间避免田间作业。

2.注意防范生产性农药中毒和药害事件。

3.注意农机具安全驾驶、维护和保养。


来源: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华中农高区专家大院

(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媛/三审:江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