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荆楚丨伟人何以爱荆楚

(信·荆楚丨伟人何以爱荆楚)

江汉风报道: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的一生与湖北有着不解之缘,湖北,也是他的钟爱之地。从青年时代到晚年岁月,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湖北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毛泽东伟岸的身影与坚实的足迹,他也给湖北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给荆楚儿女以极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

毛泽东在湖北(来源:长江日报)

今天,我们邀请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小燕,通过解析毛泽东的诗词,探寻这位伟人何以爱荆楚。

《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的词作,作于1927年。当时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毛泽东的心境极其复杂,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中写得最为凝重沉郁的作品。

毛泽东手书自作词:《菩萨蛮·黄鹤楼》(来源:中央档案馆)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这首词时,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段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斗争,从此找到了出路。”1927年,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面临失败的严重关头,毛泽东从上海来到大革命的中心武汉,他登上蛇山,以一首苍凉的《菩萨蛮·黄鹤楼》抒发出深沉的忧思。不久,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上山”以保存革命武装的主张,在“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位于武汉的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来源:新华网)

“八七会议”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之一,正是在武汉召开的这次会议,指明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基本方向。“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在那里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如果说,“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毛泽东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诞生在江西井冈山,它的胚胎便孕育在湖北武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虽然离开武汉,但他的影响和决策不断推进着湖北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

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毛泽东故居(来源:大众网)

毛泽东一生钟爱武汉东湖,钟情梅花,武汉东湖梅园有2万多株梅花,上百个品种,在历史上因此得名“梅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1953年2月至1974年10月,共下榻东湖宾馆48次,其中的“梅岭一号”,是除北京中南海外,毛泽东居住次数最多、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可见伟人对梅花的偏爱。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写的一首词。当时,中苏交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进行经济封锁。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严重困难面前,毛泽东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这首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定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的信心。

毛泽东畅游长江(来源:人民网)

毛泽东每次来湖北必做两件事:宿东湖,游长江。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曾在湖北18次畅游长江,最后一次已是73岁高龄。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首次畅游长江后,在东湖宾馆挥毫写下雄浑壮丽的名篇《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在毛泽东众多诗词之中,唯一提及的现代建筑是武汉长江大桥。在长江上建桥,曾是遥不可及的梦。几千年来,长江一直是阻断我国南北交通的天堑。新中国成立后,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列入了“一五”计划,毛泽东为此3次到武汉视察。1957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如今,长江上已建和在建的桥梁超过200座,湖北段就有40多座,排名第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洪灾频发之河,自汉代至清末,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洪水。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新中国成立后,荆江险情频发,毛泽东坚定了治理长江的决心。

荆江分洪工程(来源:新华网)

1952年4月5日,在毛泽东的号令下,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毛泽东欣然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峻工,30万军民仅仅用了75个昼夜,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创造了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

在《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不仅是一位诗人的浪漫遐想,更是一位领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笃定。

早在1953年,毛泽东视察长江时就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解决三峡水患问题。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2006年大坝主体工程竣工,2008年全面完工。大坝横亘长江,将滔滔江水驯服成造福万民的力量。

湖北,不仅是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探索救国真理的重要地方,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之一。毛泽东为何如此钟情湖北?

一是楚文化情结。湘鄂皆为楚,毛泽东一直把湖南、湖北当做一家,一直视楚地为故土,喜读《离骚》,崇尚屈原精神。二是革命经历情结,可以说,武汉是毛泽东成为一位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摇篮。三是杨开慧情结。1927年在武汉的日子,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母子最后团聚的时光,是他一生永恒的怀念。四是长江情怀。智者乐水,在毛泽东的诸多爱好中,读书之外,最数游泳,武汉的大江大湖深深吸引着他。

长江之滨、汉水之畔、东湖之岸,从探索革命道路到成为革命领袖,湖北大地深深镌刻着对毛泽东的记忆,写满人民对他的深情怀念。

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媛/三审:江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