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夜色渐深,公安县埠河镇双合村新中渠沿线道路亮起一排温暖的光带。村民吕祖国站在自家门前,望着重新亮起的路灯,终于安心了:“以前灯坏了,黑灯瞎火,走路开车都悬着心。现在灯一亮,出门心里就踏实了。”
这条村民出行的主要道路曾因路灯大量损坏,夜间安全堪忧。今年5月,埠河镇包村机关干部罗炎在走访中得知后,迅速与村两委商议,最终联系到本村一位生产太阳能路灯的乡贤,由乡贤捐助、村集体自筹安装费用完成了路灯的更换。
这一盏盏被重新亮起的路灯,映照的是埠河镇“一组一月一小事”行动留下的温暖印记。该行动旨在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群众身边“小诉求、小困难、小愿望”的具体实践。
“三级响应”直击民生
行动的核心在于“镇、村、组”三级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镇党委提出,弘扬“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片(一人二至三个村)、镇机关干部包村(一人一村或者二人一村),通过“包片班子到组、包村干部入户”双下沉,把办公地挪到田间地头,将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包村干部在入户走访中,积极摸排收集群众诉求。双合村产业大户周兵反映生产路被挖坏、涵管破裂,导致他和周边农户近500亩农田排灌排涝受阻。对此,包村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村干部一道商定方案,组织劳力迅速更换百余米涵管,整平了道路。周兵有感而发:“这种作风我真心佩服!”
同样,五组村民李伦华等10余家农户家门口的一条主路一直是泥巴路,也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铺上了水泥路。李伦华感慨:“原来下雨天,摩托车都骑不进来,只能停路口。现在好了,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
谈及问题解决的效率,正在双合村协调解决问题的埠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童才向记者道出“三级响应”的硬核逻辑:能当下办的,绝不拖——干部在基层,看见留守老人家水管漏水,撸起袖子就修;发现老人医保未认证,当场用手机办妥。需部门办的,请部门来现场——农田用电难,直接把供电所的相关负责同志通知到现场,当面定方案,限时帮办。得上会定的,立即议——涉及修路、修闸等事项,及时开会商议,确定方案,有序组织实施。
“小事哲学”凝聚民心
为何聚焦“小事”?埠河镇党委书记郑涛道出初衷: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糟心事,把干部精力和资源沉到最基层。“小事”之微,在于无需层层向上争取资源,镇、村、组三级可自主解决;其意义,在于解决一件就能真心暖民。
双合村党总支副书记刘飞深切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力量:“原来群众有诉求习惯往镇上跑,现在镇干部直接入户,矛盾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也带动了我们村组干部真办事、办好事。”
一组一月一小事,积沙成塔。双合村路灯的更换、周兵农田排灌问题的解决、李伦华门前水泥路的铺就,这些微小却具体的改变,如同散落田野的星火,在埠河镇27个村同步点亮。自今年5月份“一组一月一小事”行动启动以来,镇、村、组三级发力,办好件件小事,赢得好评。
该镇组织委员罗文介绍,每月收集群众的诉求、困难、愿望,均按易、难程度,分类分级办理,做到快速办、限时办。同时,对办结情况组内每月一公示、每季度一评议,让群众在可感可及的小事中,感受到干部素质、作风、能力的真变化、大提升。到目前,该镇已办理解决“小事”122件。
镇党委书记郑涛表示,一年内实现干部到户全覆盖,把小事办好、实事办实。
(记者:唐万全、贺田梓 特约记者:夏峻 通讯员:陈炎峰/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