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关注荆州:27年接力讲述抗洪英雄故事

作为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的诞生地,湖北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涌现出大批英雄烈士,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荆楚大地。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共有70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生命。现有登记在册烈士12.9万名,位居全国第五位。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18处,位居全国第三位。省级、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及其他零散烈士墓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6月24日至27日,湖北省基层退役军人党员培训示范班(第八期)在襄阳市谷城县举行。会议动员部署全省基层退役军人党员弘扬“三大精神”,做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者。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黄冈、荆州、武汉等地走访看到,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紧紧围绕系统保护与创新表达,从弘扬精神到带动发展,努力让烈士纪念设施等宝贵的红色资源“活”起来、热起来,为“弘扬‘三大精神’,奋力建成支点”注入澎湃动能,提供汲取精神力量的生动载体。

黄冈

655处遗址遗迹传递同一种精神

6月20日,尽管天空下着雨,赶赴红安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各界干部群众、游客仍然不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全民抗战中,无数湖北儿女挺身而出,浴血奋战……”

纪念园内,讲解员徐桢指着一枚生锈的、军装上的扣子,动情地讲述着80年前的往事。这枚军扣,是新四军第五师旅政委邹开胜的。

“1945年6月,邹开胜在山西平遥与日寇激战时,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腹部,小肠子从伤口掉了出来。由于卫生员不在身边,他自己把小肠塞回去,又用一个搪瓷缸堵住伤口,用绑腿固定,自己继续前进。但伤重的他很快陷入昏迷,部队只好用骡子把他驮着突围,行动中,固定伤口的绑腿经不住山路颠簸松动了,他腹中的肠子再一次掉出来,拖到了地上。当晚,邹开胜因伤重不治而壮烈牺牲,时年29岁。当地百姓用门板作棺将其掩埋,并守护他的墓地70多年。直至2019年通过DNA比对,他的身份才得以确认,遗骸才回归故土。这枚军扣,就出土于邹开胜烈士的墓中。”徐桢深情讲解。

听完徐桢的感人讲解,40多位来自武汉某企业的参观者神情肃穆,感叹不已。负责带队的姚先生说,“我们要永远记住,是这些革命先辈的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安宁!”

在该纪念园内,共立有1481座红安籍烈士墓,其中抗日烈士156位。为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该纪念园推出了“山河永志”图片展,再现湖北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徐桢说,通过他们的事迹,通过当年的一些老物件,展现湖北人民在抗日战场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大别山精神,也是纪念园多年如一日在做的事情。

从红安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再到英山县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黄州区的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的黄冈,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片英雄的土地,书写了中国革命“28年红旗不倒”的壮阔史诗,铸就了巍峨的大别山精神。作为全国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黄冈拥有30个红色A级旅游景区,现存的655处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如散落在大别山区的璀璨珍珠,见证着岁月峥嵘。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依托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精心挑选功臣模范、参战老兵以及优秀退役军人,组建市、县、乡三级“老兵宣讲团”,持之以恒将大别山精神传播四方。

为了让参观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大别山精神,黄冈市将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梳理串联,开展“老兵带您走红色路线”特色活动。老兵宣讲员身着特定时期的服装,结合讲解点内的实物、影像资料,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故事,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厚重。在讲解过程中,老兵们不仅会介绍景点的历史背景,更会讲述自己或父辈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让游客在游览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增强体验感与教育意义。

“将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我再请假回家孝敬母亲大人,现在千万不要担心我……”在红安县档案馆,已逝世老红军张天伟的侄孙张龙源念起爷爷的家书,感人泪下。1927年参加革命的张天伟,历经黄麻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这11封抗战时期的家书,由他的母亲藏在老家屋顶的瓦片下,直至后人修缮老屋时才被发现。

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说,这些家书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透露出先尽忠再尽孝、先大家后小家的精神境界,也是大别山精神在抗战时期的生动体现。

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说,黄冈依托烈士纪念设施弘扬大别山精神,打造“以人带史、以情传神”的红色文化传承样板,既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有力赋能。未来,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进一步紧密融合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为老区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荆州

27年接力讲述抗洪英雄故事

与黄冈市一样,荆州市也是一片红色热土。

6月11日,在位于荆州市沙市区红门路55号的荆州市烈士陵园里,27岁的讲解员曾冰洁,正动情地向参观者讲述着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的事迹。位于陵园内的荆州市烈士事迹展览馆,通过文字、浮雕、图片、铜塑、实物等载体,展陈了从大革命时期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荆州境内发生的革命史实和烈士事迹,年均接待量约5万人次,是荆州市乃至整个江汉平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

荆州市烈士陵园讲解员曾冰洁向参观者讲述98抗洪故事。

展览馆里有一个专门板块,讲述了“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故事。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年仅20岁的战士李向群主动请缨奔赴湖北荆州公安县抗洪一线。他不顾高烧和伤痛,连续奋战十余日,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最终因劳累到了极限,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再也没有醒过来。李向群牺牲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称赞他为“新时期的英雄战士”。

不光是荆州市烈士事迹展览馆展陈着李向群烈士的光辉事迹,为纪念这位抗洪英雄,他所在部队驻扎过的荆州市公安县南平镇港关中学,也改名为“向群中学”,学校内建有向群广场、李向群烈士雕像,雕像后面是长60米的巨幅浮雕《98纪事战洪图》,向群广场东南侧建有“向群大道”“向群楼”,楼内设有专门的“李向群纪念馆”。

公安县向群中学学生讲解员讲解李向群事迹。

向群中学命名27年来,学校始终将李向群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抗洪故事宣讲、志愿服务实践等形式,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教育中代代相传。

向群中学团委书记向云锋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每年清明节期间,学校都会举行“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李向群烈士的塑像前感受英雄的伟大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每周一会开展国旗下讲话,每学期举办主题班会2至3次。学校组织编写了《向群论坛》《绿草地》等红色校本教材,学生人手一册,《无悔的生命》《李向群的人生启示》等读本内容将英雄事迹融入日常教学。学校还开展红歌艺术节,重温艰难岁月唱响红色经典。在向群广场、纪念馆,他们讲好向群故事,传颂英雄事迹;在福利院,孩子们打扫庭院,践行向群精神。

荆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介绍,为弘扬好伟大的抗洪精神,荆州市还在长江流域98抗洪主战场公安县开展了抗洪精神专题展区,设置荆江历史发展、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与运用、98抗洪铸精神、长江沿岸绿色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故事及建设改革发展等多个展区,生动展现了荆江分洪区军民在党的带领下,与水抗争、与水共生,气吞山河的恢宏历史画卷。

相关布展工作于2022年9月正式启动,2022年底建成开放,2023年6月实行常态化开放,已接待广大党员干部、学生、退役军人、群众、游客等10万余人次。

武汉

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与荆州一样,武汉也是98抗洪的主战场之一。诞生于惊涛骇浪中的抗洪精神,早已融入武汉的城市血脉。而从滔滔洪水中走来的汉口江滩,正是这一精神的立体坐标与传承高地。

在汉口江滩武汉防汛纪念碑正下方,“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全面诉说着武汉近代以来的抗洪往事。这一展览回顾了武汉波澜壮阔的抗洪历史,记录着英雄城市精神品格的每一帧具象,展示着武汉市防汛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传承弘扬着不朽的抗洪精神。

距此不远处的江汉区民族街龙王庙公园内,一块镌刻着“生死牌”的石碑,至今依然静静矗立,见证着199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

1998年8月7日第四次特大洪峰正逼近武汉,位于两江交汇处的龙王庙险段成了险中之险。险情就是命令,江汉区民族街全体党员干部集结起来,成为防汛护堤人,大家庄严承诺“人在堤在”,在“生死牌”上签下自己的姓名,誓与大堤共存亡。

昔日洪峰虽已远去,但镌刻着“人在堤在”誓言的“生死牌”,如同精神灯塔,在27年的岁月流转中,激励着人们不断将其融入血脉,成为践行“三大精神”、推进支点建设的不竭动力。

英雄的武汉,不仅是抗洪精神的诞生地之一,也是抗疫精神的诞生地。

6月16日,武汉市供销社领导带队,组织市供销社机关和供销集团全体工作人员、社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赴武汉市档案馆,参观了抗疫精神主题展。

6月23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了湖北抗疫档案文献展藏中心。湖北抗疫档案文献展藏中心由“湖北抗疫档案特藏库”“湖北抗疫档案电子数据库”和“英雄史诗——湖北抗击新冠疫情重大决定性胜利成果展陈”三部分组成,馆藏抗疫相关档案资料、照片、实物等10万多件,全景式、多维度地再现了湖北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深刻展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生动诠释了广大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无畏逆行、勇于担当的时代风采。

参加了此次参观活动的一名女干部表示,“疫情期间我在社区防控一线,再次看到当时的场景,情不能已,那时有多不容易,现在就有多触动!”她说,这次参观,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在,让她再一次感悟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她认为弘扬抗疫精神对人们在奋力加快建成支点的新征程上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前进动力,很有现实意义。

除了防汛陈列展和抗疫精神主题展,武汉和黄冈、荆州一样,也有着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全市共有烈士纪念设施1610处,其中向警予烈士陵园、施洋烈士陵园、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说,“三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武汉有责任用好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址、抗洪纪念馆、抗疫展览馆等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代表性文物实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让“三大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让百年初心照亮复兴征程,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为广大干部群众从“三大精神”中汲取力量提供生动的物质载体。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副教授胡荣涛:

烈士纪念设施是体现“三大精神”的生动教材

湖北是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扬之地,拥有包括众多烈士纪念设施在内的丰富红色资源。这些烈士纪念设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体现“三大精神”的生动教材。

从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到和平时期的抗击灾害,烈士纪念设施通过实物、影像和场景还原,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三大精神”的历史根基和时代价值。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麻城烈士陵园、大悟县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设施,源自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展现了大别山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彰显了大别山军民“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铿锵姿态、“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奉献精神和“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

荆州98抗洪纪念碑、武汉龙王庙抗洪纪念碑、簰洲湾抗洪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展现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壮举,再现了他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用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洪水的钢铁长城,诠释了“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和“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壮志豪情。

武汉抗疫烈士墙、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遗址,以现代科技手段还原抗疫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情怀、“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奉献牺牲、“最美逆行者”“白衣战士”的大爱无声和举国同心、驰援湖北的感人场景。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表达,这些设施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的红色根脉、抗洪精神的团结力量、抗疫精神的时代答卷,继续激励新时代奋斗者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根基,不仅守护历史,更激励湖北人民在支点建设新征程上顽强拼搏、奋勇向前。(记者 王孝武 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