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端午节临近,在石首市大垸镇田间,从事艾草种植的朱思华忙得连轴转。他一边安排工人打包发货,一边接听全国各地客户的来电。“这几天艾草束、艾条、颈椎枕、香囊的订单一天比一天多。刚发了一车颈椎枕到广州,马上又要补货。”
谁能想到,曾经长在房前屋后沟渠边的那些毫不起眼的艾草,如今成为了端午节的“香饽饽”。
走进“爱美百年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大棚,一股沁人心脾的艾草香扑鼻而来。一捆捆新鲜的艾草从田间不停地运送过来,堆积成如座座小山一般。在加工区,几十名工人忙成一片,他们将一根根艾草整理去叶后捆扎,再送到自动生产线上切割成型;在发货区,一束束清香的艾草整齐地摆放进纸箱内,等待快递发货。
现年49岁的朱思华,是石首市大垸镇东河头村人。早年间,朱思华离开家乡前往广州、珠海等地打工。经过多年打拼,他在深圳站稳脚跟,并有了自己的美发店。
一次偶然回乡,朱思华注意到沟渠边疯长的野生艾草——这种曾被村民视为杂草的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在养生保健、日化产品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彼时,随着年岁的增长,在外漂泊多年的朱思华愈发思念家乡。
“石首的砂质壤土偏中性,夏季湿热、冬季温和,正是艾草生长的乐土。”经过翻阅农学资料,一个返乡创业的念头在朱思华脑海中萌发。
2020年春,朱思华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大垸镇。承包了50亩荒地,开始种植艾草。
一开始,村民们都不看好他返乡“务农”的选择:“理发师能种地?艾草满地都是,能卖几个钱?”面对质疑,朱思华没有反驳,只想着做出一番成绩来。
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头一年,暴雨冲毁幼苗,朱思华裹着雨衣彻夜挖沟排水;盛夏干旱,他架设喷灌系统,确保艾草在苗期精准补水。为攻克艾草品质关,他辗转“药圣”李时珍老家湖北蕲春,请教当地能人,学习艾草种植技术。
2021年,朱思华流转490亩地,成立“爱美百年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三保一统”模式:保种苗供应、保技术指导、保产品回收,统一品牌销售。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每亩预付3000元种植基金,并承诺亩均净收入不低于2500元。
大垸镇良好的土壤环境,配合科学化的精准管理,让朱思华的艾草种植获得了成功。艾草年收三茬,亩产干艾叶达800公斤。
除了传统的艾草种植,朱思华还建成标准化加工车间,开发出艾条、足浴包、颈椎贴、香囊、花束等20余种产品。
“这几年,随着民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人热衷于过传统节日,许多民间文化习俗开始被追捧。”
顺应这股潮流,朱思华在“端阳到、插艾草”的民间习俗上做起了文章。将艾草搭配上菖蒲、玉簪叶、香樟草等做成寓意美好、造型别致的花束,还设计成藤圈、竹网等款式,辅以香囊、葫芦作装饰,一把其貌不扬的艾草,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时尚潮流感的端午节礼物。
得益于朱思华的“艾草”产业,周边村民也多了增收的渠道。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进行季节性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
夏风吹拂,草叶轻轻摇曳。站在田间地头,朱思华的心潮如旺盛生长的艾草般澎湃。“眼下,我们正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下一步,将依托不断丰富的艾草产品与荆州的足浴店、养生馆开展全面合作,进一步发展壮大本土养生产业。”
(记者:刘思楫 通讯员:黄松/编辑:向倪僮/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