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牢记嘱托,荆江回响。荆州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在荆江两岸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在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一个曾经土地零散、旱涝频发而发展滞后的村庄——黄岭村,通过崇湖小流域治理和全域国土整治项目,短短两年间,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早上刚蒙蒙亮,刘华就已经在自家的虾稻田里开始忙碌了。他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至少能卖出上百斤虾,收入过千元,到了旺季,每天的日销量有四五百斤。
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村民刘华说:“8块钱一斤 也是两三千块 我起虾的时候都蛮高兴。”
黄岭村紧挨着崇湖国际重要湿地和东清河。过去,土地碎片化、零散化情况比较突出,因为地势高低不平,落差最大的地方有2.85米,导致黄岭村旱涝频发,严重影响产量。
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道平说:“可以节约2万多元……”
2023年,黄岭村以崇湖小流域治理为切入点,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抢抓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机遇, “小田改大田、大户带小户”,仅用25天,全村7778亩土地平整为562块方格田,一下子就新增耕地面积325亩,实现了“一户一田”。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道平介绍:“以前我们的虾沟和田梗的比例是占10%到20%,我们通过整治以后,现在沟和梗的面积是已经降到了5%到8%,每亩地可以增加收益到500到800块钱。”
土地整合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为生态治理提供助力。过去直排东清河的种养尾水,如今通过微动力泵站和生态沟渠净化系统,实现了循环利用。
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道平介绍:“这两台是我们这一个区域里面的微循环泵站,所有田里面的尾水排放到我们主渠道里面,通过我们沟渠里面的水草、花白鲢进行一个生物的净化,所有的尾水都没有直接排放到我们湿地公园。”
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黄岭村的“虾稻连作”产业焕发新生。旺季时,当地的国民水产合作社每天销售小龙虾7万斤,远销北京、宁波等地方,黄岭村小龙虾养殖户达565户,其中养殖大户152户,专业合作社10家,年产值约8200万元,带动近百人就业。
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村民张永福说:“现在种田轻松了,20多亩田,虾子和水稻毛收入差不多一二十万。”
每年6月中旬,小龙虾季逐渐进入尾声,村民开始种植水稻。
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道平介绍:“我们水稻的收割主要是五个大环节,耕、防、收、烘,全程机械化,我们村里面建了水稻育秧工厂,生物制剂进行防治,用收割机进行一个收割,烘干厂里面水分温控全部精准定量,对我们水稻的品质也有个显著的提升。”
变化不止于田间。硬化路通到每户门口,路灯和花丛点缀村庄。
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村民段道坤说:“吃了晚饭就沿公路散步,生活环境提高了。”
对于在黄岭村的幸福生活,刘华的妻子莫世花同样深有体会。
刘华妻子莫世花说:“我是从广东那边嫁到湖北的,乡村的生活节奏也比较慢,生活也挺好的,以前100斤,现在长到了120几斤。”
现在,刘华正盘算着将后院池塘种满荷花,把小日子经营得更红火。村“两委”计划打造稻田公园,将沿路民房改造为民宿,吸引游客体验湖岸炊烟与湿地生态,继续用生态与智慧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记者:匡月晴、唐万全、范振宇 通讯员:王文初/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