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这场会议,宛如投入教育湖泊的石子,激起层层探索与改革的涟漪……”荆州实验小学2025年学校重点课题指导与诊断组成员、正高级教师刘朝翔,在参加课题开题报告会后,感慨万千。
2025年4月12日,阳光洒满荆州实验小学教联体荆北校区,一场意义非凡的学术盛会——2025年重点课题开题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百余名课题三级管理团队成员齐聚一堂,围绕“学为中心的灵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与“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两大核心领域,展开了一场深度的思想碰撞与战略谋划,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两大核心领域,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航向
“‘学习中心课堂之灵动课堂建设’这一领域的四个课题,都紧扣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准确把握‘双新’思想,研究切口小,内容确定准,研究方向清,且彼此又有关联融合,形成统筹推进的科学研究状态。”学校教务处主任、荆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肖华,在谈及“灵动”课堂教学实践之学习单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时,这样评价道。
在课堂教学领域,面对“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这一核心问题,团队成员以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单设计、学生思维提升策略和校本课程项目式学习四个子课题为切入点,深度探寻“灵动课堂”的构建路径。而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大家则从家校共育、校社共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劳动教育四个维度精准发力,力求打破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紧密融合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攻克长期以来协同育人机制中的难点问题。
荆州实验小学校长杨虎表示:“两大领域八个课题同步开题,彰显了教联体以课题为驱动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坚定信念,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新方向。”
八位课题负责人,接受专家“问诊式”论证
“如何理解研究策略?调查结束后,是否形成了调查报告?”该校荆北校区教师、正高级教师高良琴的提问直切要害。
此次开题报告会上,八位课题负责人依次亮相,通过“陈述+答辩”的形式,对各自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证。在“学为中心的灵动课堂”板块,张青提出构建“任务驱动—角色分工—多元评价”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框架,为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开辟新路径;顾点点聚焦学习单设计的适切性,借助结构化工具为课堂互动增添活力;杨晋以“问题链引导—可视化表达—批判性反思”三阶模式,全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齐玲丽结合“小水滴四爱实践课程”,分享项目式学习在德育与实践融合方面的探索成果。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板块,谭柳王魁提出“家校需求对接—课程共建—评价共融”的共育策略;贺红霞着眼校社资源整合,探索社区与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之道;阮启艳、罗倩分别从心理健康和劳动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建立三方联动支持体系。专家组围绕研究逻辑、方法创新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如何量化小组合作效果”“怎样避免家校社协同中的形式主义”等,为课题研究精准把脉。
开题报告会主持人、副校长何燕妹欣喜地说:“开题报告环节堪称一场学术盛宴。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为课题研究校准方向,使其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专家指引与战略部署,勾勒研究“路线图”
“课题研究要精准聚焦,防止泛化;规范表述,确保创新与角色相符;方法多元但求精准;注重同一领域课题的协同效应,形成‘研究共同体’,让各课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副校长龚德军在发言中强调。
党委书记唐军从战略高度对课题研究提出三点要求:以“三个转变”推动课堂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三位一体”机制打破家校社协同的体制壁垒;完善“学习—研讨—转化”机制,确保研究成果落地生根,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案与育人创新路径。
此次开题会,是荆州实验小学教育改革的冲锋号角。课堂创新与协同育人两大“引擎”同时启动,学校教联体正以课题研究为支点,全力撬动高质量教育生态的构建。未来,有望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荆州样本”,让教育的明天充满无限可能。
(记者:解慧 通讯员:何燕妹、谭晓静/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