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实验小学教联体与弥市小学教联体的双向奔赴

江汉风报道:四月的荆州,教研春风拂过城乡校园。在荆州区弥市小学的教室里,一场跨越校际的“同课异构”正在上演——青年教师刘傲以《蜜蜂》为蓝本,用大单元教学设计串起科学观察的知识网络;刘睿曦老师则通过法布尔的《昆虫记》资料袋,带着学生在细腻的文字中触摸科研精神的温度。这是荆州实验小学教联体教研团队深入乡村课堂的生动一幕,也是城乡教育资源双向流动的缩影。

堂问诊:从“教的设计”到“学的发生”

4月8日清晨,荆州实验小学副校长何燕妹带着教研团队早早来到弥市小学。在连续听了两节《蜜蜂》课后,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教学细节:“刘傲老师的思维导图清晰,但可以增加学生自主提问环节”“睿曦老师的资料拓展很巧妙,建议让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观察记录”。在评课环节,她提出的“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化”引发热烈讨论。“当我们把‘理解法布尔的观察方法’变成‘请你像法布尔一样记录校园里的昆虫’,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的探究场。”刘傲老师感慨道。

这样的精准诊断并非个例。次日,荆州实验小学教联体教务主任肖华带领该校骨干团队又对两节数学课展开“地毯式诊断”。针对王艳老师课堂上学生参与度的差异,他们提出“三维提升”策略:从课标研读中找准学科本质,在学段分析中锚定教学标高,于学情调研中定制分层任务。“就像医生看病,先号脉再开方,我们的课堂指导也要精准对接教师的发展痛点。”肖华的比喻让抽象的教研指导变得具体可感。

机制创新:从“单次输血”到“长效造血”

这场持续两天的教研行动,源自3月两校共建会议上敲定的“每月帮扶”机制。荆州实验小学校长杨虎介绍,这一机制打破了传统帮扶的“碎片化”模式:每月固定语文、数学两科深度教研,涵盖听课诊断、专题讲座、磨课研讨等全流程,让乡村教师在持续浸润中实现专业蜕变。弥市小学的教师们惊喜地发现,帮扶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理念,更留下了一套“带不走”的教研体系——从“三类教研”到“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一系列“造血”工程正在重塑乡村学校的教研生态。

“实小专家蹲点指导时,我们的老师追着问课标解读、问作业设计,这种主动成长的氛围太珍贵了。”弥市小学校长杜毕云手头的《教师手册》,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教研带来的改变。如今,两校正联合开展网上大教研,让优质教育资源如同活水般源源不断流向乡村。

教育共生:从“单点帮扶”到“生态共建”

在弥市小学的会议室,荆州实验小学副校长何燕妹与弥市小学党总支书记蔡雨田以及老师们一起,探讨着“学为中心”的落地路径。这种沉浸式的交流场景,正是教联体建设追求的“共生效应”。当刘傲老师在指导后重新设计的课堂上,看到学生们主动用思维导图梳理实验过程时;当王艳老师尝试分层作业后,发现学困生的作业本上第一次出现“优”时,教育帮扶的成效正在细微处悄然显现。

两校建立的“诊断式教研+项目化培养”体系,帮助教师突破专业瓶颈。现在,该校教师自主申报的“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灵动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小菜园对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作用”等课题,正成为教联体共建的新支点。“我们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出,而是要和乡村学校一起,找到适合本土生长的教育路径。”荆州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唐军的话道出了教联体建设的核心——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共建共享的“生长”。

通讯员:张华/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