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垒、强技能、聚英才:荆州市人社局“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江汉风报道:在雨水的浸润下,白色鸥鸟陪伴无人机在天空任意翱翔,绿油油的麦子在轻风中晃动,小龙虾在稻田间舒展身姿,智慧大棚里新农人正通过直播推介农产品。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背后,是荆州市人社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构建“引才、育才、用才”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农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

破壁垒:让田秀才破土而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听总书记的话,荆州市人社部门严格落实央省市要求,打破职称评审壁垒,打破唯学历论文桎梏,打破传统“学历、论文、资历”限制,建立“实践、创新、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持续吸引基层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安居农村、发展农村。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荆州市推动职称与技能等级双轨并行,建立农民职称常态化评审机制,并将技术标准、发展规划等视同论文成果,降低评审门槛。同时,深化职业资格评价改革,全市设立涉农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12家,2024年1361人获等级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267人),打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政策扶持与荣誉激励结合,对获评职称人员给予项目支持、技术推广优先权,并对竞赛获奖者发放补贴、授予荣誉称号,增强人才获得感。

"这本证书让我们的技术有了'身份证'!"在荆州区粮满仓合作社,理事长卢其强展示着鲜红的高级农艺师证书。这位带领110户社员年均增收5000元的"土专家",正是荆州破除人才评价壁垒的受益者。

田间地头成了考场,作物长势视为答卷,近三年累计评定农民中高级职称129人,覆盖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一线骨干。获评者不仅享有项目优先权,更化身"科技特派员",形成"评定一人、带动一村"的辐射效应。

强技能:为乡村锻造生力军

荆州区马山镇的香樟林里,楚凤源苗木合作社理事长张华轻抚笔直树干:"修剪课上学的手法,让苗木品相提升三成。"这样的技能课堂在荆州已成常态。2024年全市开展补贴性培训3.1万人次,发放补贴2197万元,农村转移劳动者参训占比近半。

培训不止于课堂。荆州市还注重以赛促学强技能。连续承办“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2024年荆州市组织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大赛湖北省选拔赛农机修理赛项,荆州选手获2金3银2铜,5人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其中2名金牌选手将代表湖北省参加国赛竞技,1人获优胜奖;联合市直单位开展2项市级行业竞赛,指导石首市成功举办第三届“工匠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共选拔产生“荆州市技术能手”32名。通过竞赛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对获奖者落实职业技能等级晋升奖励,并广泛宣传典型事迹,提升人才社会影响力。

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踩进水稻田里指导播种、穿过沟渠指导养虾技巧……人社部门不满足村民仅仅学习书本知识,还组织专家走到田家地头,手把手的提高学员实操能力,实打实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聚动能:筑巢引凤激活春水

春风送暖,大地染绿,年丰时稔,仓廪可期……

优秀种子不仅要洒向广阔的乡间野地,也要逐步培育到院校实验基地,让一棵棵苗子在雨露中茁壮成长。

走进华中生态铝产业园,机器轰鸣中透着勃勃生机。这个由"监利玻铝商"返乡创建的园区,已聚集104家企业,年产值80亿元。这正是荆州"能人返乡"工程的缩影。通过建设返乡创业园、实施"一村一匠"行动,全市培育省级劳务品牌领军企业4家,带动就业3500余人。

人才活水更在校园涌动。湖北省现代农业技师学院内,学生们在记录种植数据;荆州技师学院电商专业学生正为农户设计网店页面。7所技工院校开设6个涉农专业,年输送500余名专业人才,开展技术培训超1万人次,近3000人学子逐步成为乡村振兴"预备队"。

金穗家庭农场如今通过专家指导实现亩产提升15%,累计培育 4 家省级劳务品牌领军企业、 16 家市级劳务品牌领军企业......人才振兴的种子,正在荆州希望的田野上开花结果。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完善"引育用"全链条机制,让更多"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王晓艳  通讯员:高晓明/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作者:记者:王晓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