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过去总纠结‘教不完’,现在通过‘任务链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青年教师王志明在参加学校的“领学共读”活动后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悟。
这样的声音如今已成为荆州实验小学教师团队交流中的常态,背后反映的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上的深刻变革。2025年,学校以“课改元年”为引领,围绕“学习中心课堂”建设目标,创新推出“名师领学”机制,通过分层培养、教研转型和课题攻坚,推动“学为中心”的灵动课堂落地生根,为教师成长注入新动能。
因材施“教”,助力教师多元成长
荆州实验小学黄金堂校区的青年教师史晓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刚参加工作四年,居然在强手如林的全区语文教学比武中获得一等奖。

史小燕老师获得的荣誉,离不开学校以“名师领学”为依托,构建的“新锐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四级培养体系。该体系旨在以35岁以下新锐教师为主体,通过“青蓝工程”结对,不断丰富“青蓝工程”内涵,通过每月开展备课、说课、观课、评课的“三课一评”实战培训,让新锐教师完成学期“十个一”教学基本功达标。骨干教师依托名师工作室,每学期承担1次校级公开课、主持1项子课题研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学科带头人牵头“学科中心团队”,提炼教学主张,辐射区域示范。名师对接高校专家,开展“教学主张提炼”研修班,孵化教学成果,最终形成“名师领航、全员参与、全体提升”的发展格局。

学校还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的多元性,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除了加大名师领学力度,还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成长平台。鼓励他们参与各类教学展示活动,在公开课、示范课中展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组织他们参加高级别的教学研讨和培训,拓宽教学视野,接触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2024年,学校选派荆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荆州市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肖华带领6名青年教师赴广西,参加了全国第十六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活动中,荆州实验小学青年教师顾点点执教《旋转的再认识》参加示范课展示。回来后,与会教师通过“领学”活动分享所学所思,带动整个教师团队共同进步。
聚焦课堂,从“教”到“学”的转变
在“名师领学”机制下,荆州实验小学的教研工作实现了重大转型。学校立足“精细化管理”,重构教学型教研、课题型教研、学习型教研等三类教研模式。教学型教研以“一人一节课”为抓手,优化课堂设计、强化教学反馈,推进“一案贯穿”“三段六步”的灵动课堂样态落地。课题型教研聚焦“学为中心”灵动课堂观摩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单设计与运用、学生思维提升策略及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学习型教研每月开展两次“领学共读”活动,通过“名师导读——课例对标——实践改进”三环节,推动从传统的以 “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学校以六个市区名师工作室为核心,组建了多个学科教研小组,围绕“学习中心课堂”展开深度研讨。教师们不再仅仅关注自己如何教,而是更多地思考让学生如何学。通过对“任务链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互动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研活动中,名师们带头分享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引导教师们共同探讨。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谭晓静老师展示了自己设计的《大自然的声音》教学案例,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有逻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篇文章之间的联系和主题。教师们围绕这一案例展开热烈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思维碰撞中深化了对 “学习中心课堂”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这种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依托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从“教”到“学”的转变。
以研促教,破解课改难题
“灵动课堂教学实践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组,灵动课堂教学实践之学习单元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组,等四个课题组的主持人和成员分别是......”
2月27日,荆州实验小学2025年重点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名单经过学校校委会研究讨论并获得通过。

在“名师领学”机制下,针对“学习中心课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攻坚,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深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不仅可以破解许多教学中的难题,研究成果又可以进一步反哺课堂教学,推动了 “学为中心” 的灵动课堂在学校的全面落地。
“名师领学”机制,通过分层培养、教研转型和课题攻坚等一系列举措,正在带动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为荆州实验小学“课改元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荆州实验小学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学习中心课堂”的目标迈进,书写“精细化管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解慧 通讯员:何燕妹、罗倩/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