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五边形”养老 让银龄幸福成色更足

江汉风报道:近年来,松滋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积极打造“床边、桌边、身边、周边、手边”为一体的“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构建主体多元、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让银发群体的幸福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创新顶层设计 塑强养老“新动能”

2024年初,松滋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城乡养老这一重大民生课题,在全市开展了“深化共同缔造 聚焦城乡养老”代表行动,形成了调研报告,指出了松滋养老服务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配套政策出台。

以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和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为目标,松滋出台《松滋市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与《松滋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明确老龄事业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成立老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卫健、人社、财政、医保等十余个部门参与,定期研判、统筹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责任体系,合力推动城乡养老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深化体制改革 织牢养老“安全网”

健全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是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改革举措。松滋市坚持“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理念,成立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特困供养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统筹推进改革工作。将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提级管理,资源、人员、经费保障由全市统筹,形成“1+4+1”困难兜底养老体系。

2024年6月,投资建成松滋市社会福利院迁建项目,转运75名集中供养失能对象,实现县级失能集中照护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10家福利院人员集并,转运安置特困人员260人。

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基础上,松滋民政积极创新运营模式,通过“公有民营”方式,招引社会主体管理运营,有效增加低保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供给,提供质优价低的公益照护。同时,进一步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作用,培育市精神疾病托养所,增设护理床位490张,安置集中供养特困精神病人85人。进一步完善松滋特困供养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做好特困人员“幸福供养”及经济困难失能(失智)人员精准代养工作,兜牢特困老人养老底线。

目前,松滋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8家,床位1851张,护理型床位1256张,占比67.86%,已提前实现2025年目标。

优化服务供给 提升养老“软实力”

松滋市民政局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以满足城乡老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基本养老服务扩容增效。

积极探索“物质+服务”“智慧+养老”等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特困老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探索开展“喘息服务”,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2024年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00张,满足社会失能老人照护需求,满意率99%,省级验收获优秀等级。建成14家“幸福食堂”,惠及3000余名老人。打造杨家冲社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被省民政厅和省营商办发文表彰,获全省推广。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统筹发展、分类施策”原则,以“健康松滋建设”为引领,通过开辟通道、医养签约、内设门诊等方式,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2024年创建“老年病医院”一所,在市三医设置精神病人托养所,开展“医养签约”,创建“老年友善医院”,开展多场健康宣传活动,切实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不断加强老年教育。投资近亿元建成老年大学新校区,持续完善办学条件,成功创建“中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成为全省首家、全国第三家通过验收的县级老年大学,为老年教育贡献“银龄”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桌边有食惠、床边有照护、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身边有帮扶……在协商共识的指导下,松滋“五边形”养老模式正有序推进。这一模式全方位地考虑了老人的生活需求,从饮食、照护、帮扶到服务点布局、应急响应,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稳稳托起了老年人的幸福“夕阳红”。

(记者:刘思楫 通讯员:陈果/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作者:记者:刘思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