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问:婆婆觉得我娇气,当年她有多苦总挂嘴边,我是88年的,感觉我小时候也挺苦的,当然肯定比婆婆那年代好,但是听她话里话外,总觉得我啥苦没受过,月子刚过,当时是3月,老家的水冰凉,我就没洗孩子的尿布,饭也是婆婆做,结果公公回来她竟然哭着说我啥也不干,都出月子了还等人伺候,我想说那么凉的水,要是我妈,一定不舍得我洗东西。再就是婆婆的抱怨和唠叨,让人实在受不了,感觉日子很煎熬……
心理咨询师:
婆婆总跟自己过不去,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婆婆瞧不起自己的娘家,嫌地位不般配;二是嫌自己生了女孩,没有给她添一个孙子,断了婆家的香火;三是嫌自己没本事,全靠丈夫养活;四是婆婆思想保守,看不惯自己的行为,如爱交际,爱跳舞等;五是婆婆到了更年期或老年期,行为古怪,与年轻人不合拍。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面对婆婆总跟自己过不去,媳妇应能正确、理智地对待:
第一,不要与婆婆硬对硬,那样只会使矛盾越来越激化。分析婆婆为什么与自己过不去,然后寻找对策。例如,如果婆婆看不惯自己打扮、交际,那么今后在这方面注意就是了。有些社交场合自己必须参加的话,可征求丈夫的意见,获得丈夫的支持,这样,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多了。
第二,以宽容之心对待之。俗话说,事不过三。对待婆婆的几次无礼,你能宽容对之,婆婆就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为你的大度所感动。问题就怕你不服气,婆婆说一句,你回敬一大句不悦耳的话,婆婆肯定就不高兴了。因此,对婆婆的行为要宽容。下面徐华讲的一个故事,就很值得大家去学习:
结婚前没见过婆婆,对她的印象只是从丈夫的“塑造”中形成的。丈夫说:“我妈妈是个奉献型的母亲,对人要求很少而给予人的却很多。”我心里窃喜:有这样一个婆婆,今后的日子一定很好过。
直到婚后随丈夫回老家,才见到婆婆。同婆婆相处了一段时日,我发现丈夫眼中的妈妈同现实生活中的婆婆多少有几分差异。婆婆几十年来惟一的工作就是家务。公公和儿女们都被她伺候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她说话不多,但有时却很严厉。看到儿子从旅行包里拿出发皱的衣服穿在身上,她就开始了对我的教诲:“丈夫的穿戴就是妻子的脸面。看一个女人是否能干,单看她丈夫的穿着就行了。”这种关于证明女人是否能干的理论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婆婆又继续说:“当记者也罢,当干部也罢,都首先要把丈夫的生活照顾好。待以后有了小孩,可别像现在一些女人那样把丈夫也拴在孩子身上。”在男女平等观念熏陶下长大的我,对婆婆这种“男尊女卑”的论调大惑不解。虽然一肚子的不情愿,但也不好说什么,只有点头。其实,我心里却另有一个小算盘: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反正婆婆也不跟在身边,我可以悄悄地推行我的“男女平等”。
哪知这个如意算盘没能打下去。孩子两岁时,婆婆突然从老家奔到了省城。面对婆婆,我一再地提醒自己:切不可在她面前叫丈夫干这干那。头一个月,我使出浑身解数,下班后忙完孩子忙家务。可时间一长,警惕性便有所放松,“狐狸尾巴”露了出来。一天夜里,女儿大声喊叫:“爸爸,我要撒尿!”丈夫马上抱起女儿进了卫生间。第二天早晨,婆婆一脸严肃地问我女儿:“晚上撒尿,你总是喊爸爸么?”女儿答道:“是啊。”婆婆大为不悦:“我生了几个孩子,也没让他爸爸夜里起来过。”
夜深了,我既委屈又生气,躺在床上怎么也不能入睡。丈夫劝慰、开导我说:“妈对你的要求是有些不公平,但也不是对你有什么恶意,她只是用她自己的方式来爱她的儿子。你不是常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么?”
是啊,与同事相处要宽容,与朋友相处要宽容,与辛苦将丈夫养育成人的婆婆相处为什么就不能宽容一点呢?再说,婆婆是从没工作过的家庭妇女,又习惯于包揽全部家务,她当然足以她的标准来要求儿媳妇。何况,她并不了解职业女性所面临的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难免在观念上有些落伍。我理解了婆婆,也想让婆婆理解我,因为只有理解才能沟通,也只有理解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我决定让婆婆了解我的工作和生活。我选了一个星期天,陪婆婆来到了我工作的报社,从报纸的出版程序一直介绍到报纸的印刷。看着厚厚的稿子和繁琐的出版程序,婆婆一个劲地感叹“不容易”。
此后,婆婆真的变了,变得越来越和丈夫先前所夸耀的一样。她不但极为主动地帮我分担家务,也要求丈夫从许多方面帮助我。我从怕婆婆变成了爱婆婆。
看来,生活中本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面对摩擦,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许多令人烦心的矛盾就会化为乌有,而我们自己也会从给予别人的宽容和理解中使自己的生存空间变得更晴朗,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快乐。
如今,我和丈夫来这座城市工作快两年了,婆婆也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我和丈夫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当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时候,一定接婆婆来城里圳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