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没有“底线”,何谈“明天”?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近日,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发布“守住教育的底线”联合倡议书。“七条教育底线”引起热议。

有人不解,何以教育人都懂的“底线”还需要如此隆重“倡议”?有人质疑,底线频频失守,监管何以如此乏力?有人评论,教育底线失守,是内卷与外压的双重力量“挤压”的恶果。比起行动倡议,“七条教育底线”更具有反思警醒的意义。

这份通过广泛调研确定的“七条教育底线”,每一条都可谓“一针见血”。有人说这是教育人“自曝家丑”,我却视之为教育人的“头脑清醒”和教育信仰。

教育不能无底线,这是一种基本的教育信仰。但现状是,无数学校和教师,正在做着“无底线的教育”。且看“教育底线”前三条,直指育人原则:“健康第一——不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追求教学质量”“有教无类——不以拔尖的名义掐尖”“一视同仁——不以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试问当下,有几所学校有多少教师做到了?越是人们心目中的强校、名校,越是衷爱时间战术、到处“掐尖”、排名分等。再看后三条,直指育人方式:“师生平等——不居高临下对待学生”“滋养成全——不打击,多点赞,让孩子永抱希望”“终身学习——不用灌输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去面对明天的世界”。反思现状,漂亮的口号何时成为可以看见的现实?每一点点的改变都何其艰难。无底线的教育下,虽有成绩斐然和成果无数,但也还有无数的“受伤者”和“牺牲品”。

教育要守底线,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底盘”,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根基”。底盘不稳,教育何谈行稳致远;根基不牢,生命何以应对时代变革?“七条教育底线”不仅关乎教育公平,也关乎育人质量。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既要完成教育的“公平、均衡、可及、优质”等基本目标,更要实现教育的“育人为本,素养立意”根本价值。

生态影响生命。“七条教育底线”要改变的是教育的生态,要坚守的是教育的常识。教育何以成全生命、使人幸福?观念上走出“功利”,立场上尊重“人性”,机制上突破“蕃篱”,行动上遵循“规律”,方式上寻求“创新”,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面对“教育焦虑”的社会环境,教育自身克服“内卷”,自觉坚守“底线”,比之行政监管的力量来得更切实际。只有从一个个教师教育观和一所所学校育人空间的改变开始,才能真正让教育走向“森林”模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