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14时35分,试运行列车G6857次从荆州站驶出,标志着荆荆高铁正式进入开通倒计时阶段。
当日,由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荆门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中央及省市媒体记者试乘体验采访团,一同踏上这段试乘之旅。
荆荆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了荆州与荆门两地的时空距离,还促进了宜荆荆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空间文化相融、产业协同发展,为都市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统筹指导下,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在“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资源同用、市场同享、流域同治、民生同保”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宜荆荆抱团谋发展,提高城市圈综合竞争力,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多极支撑格局的“荆”彩之笔。
铺就“金通道” 助力鄂中“加速跑”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交通是关键。
“荆荆高铁开通之前,我去荆州主要是乘坐大巴,或者顺风车,时间长且麻烦。”荆门市民卢伟说,开通之后,时间上基本缩短了一半,出行会更快捷,乘坐体验也会更舒适。
荆荆铁路线路全长约77公里,是湖北省全资建设的第一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鄂中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湖北省“市市通高铁”。
荆州北站作为荆荆铁路的重要站点,每小时可发送高铁乘客1500人次,荆州站候车面积将实现翻番,成为全省枢纽型火车站。
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全力支持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023年9月,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共同签订《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深化宜荆荆都市圈交通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备忘录》,谋划综合交通项目408个,总投资9057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将完成投资4305亿元。有98个综合交通重大项目涉及荆州,总投资2412亿元。
放眼宜荆荆都市圈全域,要发挥都市圈立足“大三峡”的优势地位,以构建双“十字枢纽”为纽带,统筹公、铁、水、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网络项目建设,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域运输新格局。
高铁连通 “两荆”赓续千年文化
初到荆门西站,站内装饰融入了“荆楚门户”“凤舞”“振翅”“郭店楚简”“火焰”“迎宾出行图”等地方元素,其外观也以舒展流畅的曲线造型凸显了荆门的航空文化。
荆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郭店楚简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先秦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的珍贵资料。
转向荆州,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和荆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已提上日程。这为荆楚文物的保护、修复、展示等提供了优质空间,助推荆州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
荆门、荆州两地,历史同源、空间一体。去年,荆州举办首届楚文化节,与宜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荆门屈家岭Tao文化节等联手推动楚文化出圈出彩,展现了楚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魅力。
2024年9月23日至24日,宜荆荆都市圈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荆州召开,就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长江三峡、荆州古城、荆门明显陵、恩施大峡谷等为核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达成共识。
产业同链 锻造发展“硬实力”
随着长城汽车落户荆门,精诚工科、诺博汽车、亿和精密、曼德电子等33家零部件配套龙头企业也纷至沓来,基本实现整车和重点零部件“荆门造”。
长城汽车也与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开展了供应合作,完成转向器总成采购约3亿元;联合开展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摸底收集企业产供销需求28项。
生机勃发的工业园区、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是宜荆荆都市圈打造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之源”。
去年以来,宜荆荆三地组建专班联合申报“磷系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依托兴发集团,宜荆荆都市圈与厦门国贸联合组建供应链平台公司,为圈内磷化工产业提供生产性服务,2023年营收突破50亿元。
荆州作为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积极布局智能制造产业链,以美的“空冰洗”等智能制造项目为引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同时,荆州新城正加速建设产业创客中心等11个项目,将与宜昌东部产业新区、荆门漳河新区、恩施小龙潭生态新城等共同打造都市圈建设的“新引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