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参观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出土秦汉简牍展后,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三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之一,荆州文保中心30多年来修复竹木简牍13万多枚,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文物光芒,让简牍活起来 把文脉传下去。

刚过去的“十一”假期,荆州博物馆接待游客量近13万人次,馆内精美绝伦的漆木器、丝织品、青铜器等珍宝,让游客啧啧赞叹。在“书于竹木”——荆州出土简牍展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展台前,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在一枚枚简牍中品读历史。
游客 张先生:“通过古人的文字,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文化,非常有意义。”
荆州博物馆讲解员 雷双慧:“由荆州博物馆发掘并收藏的,最著名的竹简是张家山汉简,由1984年考古专家发掘于荆州江陵县张家山247号墓中, “张家山汉简”可谓是一场古代文献研究的大丰收,内容涉及军事、医药、律法、数学等多个领域,别看这些竹简其貌不扬,这些可都是研究汉代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
1984年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算数书》被考古学界认定比《九章算术》成书至少早200年,是首次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内容最完备的数学专著。入选“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的荆州王家咀798号战国楚墓,共出土3200余枚竹简,内容分为3种,包括:《孔子曰》、《诗经》等。

荆州博物馆考古所主任 肖玉军:“每个部分差不多占1/3的量,最有价值的就是两部分,第1部分就是《孔子曰》,第2部分就是跟乐相关的这些竹简,因为跟乐相关的,在目前来讲属于首次发现。原来简牍里面基本上没有发现过跟音乐相关的竹书。”
除张家山汉简和王家咀楚简外,荆州胡家草场汉简、龙会河北岸楚简被评为2019“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枣林铺楚简被列入“202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荆州博物馆不断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已陆续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作品30多篇,另外,《荆州枣林铺楚墓竹书》(多卷本),预计明年6月出版第一卷。胡家草场汉简已完成第一卷《岁纪》,目前正联系出版事宜。龙会河楚简和王家咀楚简正在整理中,将尽快出版研究成果。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登:“在荆州市秦家嘴墓地出土的楚简中,还发现了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九九术》,比之前所知最早的里耶秦简《九九表》要早约一个世纪。”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 赵阳:“这个是我们秦家嘴出土的一个楚简,是去年湖北省的六大考古发现,这上面写的是一个乘法表,写的是五七三十五,四七二十八,三七二十一,跟我们现在的很类似。”
读懂简牍,我们就能够看见民族来时的路,能够抵达远方牵挂的家。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荆州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荆州是文物大市,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是“复活”简牍的文保专家,他独创的简牍脱色、脱水工艺,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简牍文物。在他的带领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陆续组织实施了荆州王家咀楚墓、成都老官山汉墓、山东定陶王陵汉墓等古墓出土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心研制的竹木漆器复合乙二醛脱水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实践。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方北松:“目前我们正在江西海昏侯、昆明河泊所、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及荆州本地开展简牍保护修复工作。这次总书记参观看到的云梦长文觚等就是我们保护修复的。”

该中心已完成十余万枚简牍的保护修复工作,占全国同期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经多年技术研发攻关,解决了中国出土饱水竹木简牍类文物存在的饱水、变色、糟朽、干缩变形等共性关键问题,形成了从考古发掘整理、实验室保护、文字信息提取、展览收藏全过程的系统保护技术。简牍保护与修复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荆州文保中心将继续打造楚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窗口,让古文字‘活’起来,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简牍走进大众视野。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方北松:“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一定牢记嘱托,不让那些凝聚祖先智慧、民族历史的鲜活史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文物光芒,让简牍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
(记者:卢艳、胡威虎/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