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提高产业工人地位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李昌林)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对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决策部署。《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意见》聚焦深化拓展改革举措,重点突出目标导向、系统集成、重点任务、破解难题、强化合力等重点内容,将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进程中,我们需要着力强化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稳步提升。

要努力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劳动者是社会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树立“劳动者最光荣”的导向,搭建产业工人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光荣和应有的社会地位。在各个行业大有作为,在每个岗位获得认可尊重。提升生产行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营造热爱劳动创造的社会氛围。

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技师是支撑“德国制造”的技能型人才。德国等发达国家将工人做为国家的重要基石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技术工人与企业高管以及公务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并让这一职业岗位成为真正的“金饭碗”,这一做法让德国尖端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要不断加快推动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建设,扩大各级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代表的比重,坚持企业重大决策听取工人意见,涉及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通过。要让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拥有“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荣耀感:穿上工装“让青春之火燃烧出梦想”;进入车间“让生命拥抱着每次曙光”,开起挖掘机“开启民族的富强”,绘制工程图“勾画梦想的宝藏”……让工人群体像革命战争年代的“八大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放军战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当下的企业家、运动员,演艺明星一样,享有较高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在社会上不受歧视,找对象不被小瞧,以当工人为荣、以做能工巧匠为傲。尊重劳动、重视技术,让劳力者与劳心者同等光荣,以彻底改变大量高学历学生就业困难,而技能工人严重紧缺的现状。

要努力提高产业工人经济地位。产业工人拥有一定经济收入,这个队伍才能建得好、稳得住。这些年,国企管理层与技术工人的薪酬差距、民企老板拖欠工人酬薪,这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并时常引发社会和员工的不满情绪。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我们各级政府和各个企业都应高度重视。工人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正常运转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应该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原则,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形成向能力倾斜、向贡献倾斜的分配机制,让工人“多贡献多的”“多劳多得”,调动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员工在各自岗位上释放个人最大潜能,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经济待遇不公,或过于低廉,势必遏制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创造性。企业要提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水平,构建健康、公正和稳定的酬薪支付体系,并确保不擅自拖欠。只有提升了产业工人的获得感,才能让热爱劳动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引导高校毕业生爱进企业、爱当工人。

工人“把荣耀记在心上”,我们的社会和企业就会“发出光芒万丈”!我们要从保障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入手,健全产业工人社会和经济的权益保障机制,努力提升产业工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切身利益。让工人感到真正的光荣,增强工人队伍稳定性,激发工人生产和创造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企业经济效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