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系统论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立于精神之首,明确了筑牢教师信仰之基的新标准,也是对新时代大先生之“大”的精准定位。这一论断,为广大一线教师如何塑造“大先生”的形象,指明了根本方向。
何为“大我”?“大我”就是胸怀“国之大者”,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抱负。“大我”,写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短暂而精彩的年华里,他胸怀“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带领团队在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了超过过去50年的研究成果。何为“至诚”?“至诚”就是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确立为人生信条和职业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家访贫困儿童十余万公里的足迹里,她扎根贫困山区40余年,帮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改变命运,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一身疾病,不离不弃。
一线教师如何走向“大我”,成就“大我”?首先是思维地图上厚植国家民族镜像。教师要将国家观念、民族意识镌刻在自己的“思维地图”。只有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镌刻于心,才会生长出“三尺讲台系国运,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教育责任感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只有深刻理解了“强教”与“强国”的密切关联,认识到“国家好,我们才能好”的休戚与共,才能形成把“自我”融入“大我”,把“教育”融入国家战略的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其次是价值体系里强化人民幸福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书育人与国家民族大业息息相关,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才能有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再次是职业行为中坚持爱国主义方向。“大我”不止于教师的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中华民族时代新人的塑造者。无论是备受推崇的西安交大原校长王树国,还是学生喜欢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郭继承,他们只要是站在讲台、走近学生,开口就是“思政金课”,场场都是人气爆满。这说明什么?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并非远离人间烟火,爱国主义教育一点也不空洞。
一线教师如何践行“至诚”,永葆“至诚”?首先是择高而立,从职业到志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不再是“围墙之内”的清静之地。一方面是浮躁喧嚣的社会干扰,另一方面是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职业忧虑和职业倦怠叠加,动摇着教师的职业信念,消磨着教师的职业热情。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教师重回“清高”姿态,这种“清高”具有时代新内涵,包括不屈从于功利、不堕落于世俗、不拘束于环境,树立清风正气,保持纯粹淡定。没有理想信念和高阶思维的教师,难以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获得职业满足感、幸福感,也不太可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其次是潜心为学,从教学到育人。如何让信念之光在平凡岁月中不致黯淡,就需要教师突破机械单调的“藩篱”,不停地给工作制造精彩和惊喜。教学的工作是单调的,育人的世界是丰富的。重复的工作是无趣的,研究的状态是激情的。大凡是声名在外或卓有成就的,都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大思政”“大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成果丰硕的“研究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中语会学术委副主任余映潮一生都活跃在中小学语文的舞台,以“苦做”之法追寻语文教育的“诗意”。再次是向宽而行,从经师到明师。教师最难突破的瓶颈是自我封闭和固执,而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信息爆炸和开放。我们常说,教师要从“经师”到“人师”,主要是基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新时代的教育,更要追求成为“明师”。何谓“明师”?就是以明德之魂、明智之专、明言之能、明达之慧、明净之心、明亮之范,铸成培养“可堪大任、能担重任”时代新人的“明日之师”。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政治品格,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本立而道生。讲政治,始终是教师的第一品格;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立德树人的主旋律。这不仅是关乎办学方向的大事,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