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去杭州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动车经停天门南站时,我旁边落座的是一对爷孙。男孩约摸六七岁模样。一上车就开始哭闹个不停。原来,是随身携带的玩具手枪因仿真在安检时被警察没收了。孩子怕警察,却不怕爷爷,又哭又闹折腾个没完。可是,一听爷爷把手机给他玩,立马安静了。
如此幼小的孩子,玩手游的熟练和痴迷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关接着一关,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就这样,从十点多一直玩到中午一点半,直到手机没电。大约充电了半小时,又接着玩起来,到站湖州,要下车了,游戏还没有玩完。
这一路,孩子过瘾了,爷爷也省心了。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爷爷随手拿起了座椅上的高铁杂志读起来,专注的样子,给人一种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感觉。还有,他在给孙子在淘宝上搜索不到“玩具手枪”时,告诉孙子网上没有玩具手枪卖,这样的网店无法注册或者会被查封,可见这位爷爷的“经验”超出了一般的老人。
可是,这样的爷爷为什么对孩子如此幼小就沉迷手机游戏却视而不见、不加干涉呢?我真的很担忧,如此下去,这个孩子还能有多少心思作用于学业。为什么留守儿童群体的“手机沉迷”问题普遍深重?这对爷孙就能说明问题。细细想来,生活中这样的“爷爷”太多了,这样的父母可能也不会少。在孩子哭闹或是撒娇面前束手无策时,手机就成了最好的手段和工具。
在孩子最具模仿力和学习力的童年时期,从成人沉迷的“榜样效应”,到毫无节制的“切身体验”,孩子的“手机游戏”的习惯和功夫就这样被很快培养出来了。某一天,当我们在感叹“都是手机惹的祸”时,其实,最根本的“祸端”源自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