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记住了!这三种照片不要随便发→

昨天(9月12日)这三种照片千万不要随便晒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引发热议

只需一张照片,AI换脸就能以假乱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应用正在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在8日开幕的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关于AI换脸、换声等对个人隐私侵害的话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张“人像照片”、一段近距离的人物视频,都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新手段和新工具。

在今年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上,各大安全企业纷纷展示了安全领域新产品和新技术,尤其是针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防护更是成为各大安全企业着力的重点领域。

画面中技术人员正在演示的就是“AI换脸”技术,仅需一张目标人物的静态照片,就能让照片中的人物动起来。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博:本身是一张不会动的静态图片,演示者做一些动作之后,AI换脸软件采集到了演示者面部动起来的特征,把特征融合到静态图片当中,就让图片照着演示者的动作动了起来,也可以形成一个视频。

张博介绍,尽管现在AI换脸、换声等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操作成本,但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用来假冒他人,实施相关的犯罪活动。

张博:当前AI换脸技术还是比较成熟,能支持视频通话实时换脸,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除了换脸之外,再结合着换背景环境、换声音等,逼真度就会更高,更加难以分辨。

专家:加快相关反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运用先进的AI技术制作换脸视频或仿真声音进行违法活动,确实容易让人上当受骗,这不仅对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凸显了相关法规和反制技术的重要性。

据了解,目前针对“AI换脸”技术实施各类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在灰色领域甚至违法犯罪领域被滥用。网络安全专家建议应加快相关反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检测技术来识别视频的真实性,是不是有伪造的内容。另外也可以结合身份认证、数字水印的手段来加大伪造难度。从管理方面,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来规范AI应用的使用方式和应用场景。

网络安全专家提示,AI换脸等违法行为的最关键原因是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因此,我们在日常上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的过度公开和分享。如果接到“家人”“领导”等转账、汇款的视频,一定要仔细甄别真伪。

张博:AI换脸通常跟交易诈骗的场景相伴出现,比如视频通话,要注意观察对方视频当中的面部轮廓、光线背景这样的细节,看看是否有异常。如有必要可以要求对方做快速地抬头、点头、转头的动作,进一步判断视频是否有异常的细节,来确认这个视频是真实的。

警惕!这几种照片千万不要随便发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欢在朋友圈、短视频上晒美食、晒美景,但是如果不小心的话,这些行为很可能间接泄露你的个人信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获取,可能会危及自己和家人的财产乃至人身安全。哪些照片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随意发到网上呢?

不要公布手持身份证或手持白纸照。这些照片中会包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身份盗用,办理信用卡、贷款等金融业务,甚至进行违法活动。另外,手持白纸或手持报纸等照片常被用于验证身份,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被用于制作假证件或进行网络诈骗,会给个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

不要发布各种票据类的照片。很多人出差、旅游都喜欢拍火车票或飞机登机牌,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分享。这些票据上不仅会包含姓名、出发地、目的地等信息,而且在条纹码或者二维码中也会含有乘客的个人信息,存在被不法分子破解并窃取的可能。

不要晒家门钥匙、车牌等照片。不法者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这些照片会分析出发布者特定时间所处的特定位置,也会获取发布者相关的生活习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在照片中出现特征明显的物品,例如家门钥匙、车牌号码等。

网络安全专家强调,保护个人隐私至关重要。公众应提高警惕,避免在网络上随意发布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的照片。同时,建议定期检查和更新个人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