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式巡察:推动村(社区)巡察降噪减压

如何破解“熟人社会”的困扰是基层巡察工作的一道难题。一些基层巡察干部反映,巡察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亲戚、朋友、同事等熟人说情的干扰,让他们内心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是基层巡察中出现的“噪音”,处理不好,很容易遮挡巡察这把利剑的光芒。为解决县级巡察机构对村(社区)巡察中社会关系复杂、人情干扰“噪声”大、巡察干部压力大、发现问题难等问题,荆州市委巡察机构探索引入交叉检查机制,试行交叉式巡察,不断提升村(社区)巡察质效。

高位统筹谋划,统一工作标准

根据镇对村工作的全面指导、村对镇工作的全面协助关系,尤其是村账镇管的实际,市级巡察机构督促8个县(市、区)党委从城关镇(街道)、经济强镇(街道)、人口大镇(街道)等经济体量大、社会关系复杂、本地巡察难度大的乡镇(街道)中,整建制选取1个乡镇(街道)及所辖村(社区)作为交叉巡察对象,通过对选定的1个街道、7个乡镇及其所辖141个村(社区)统一制定市级层面的交叉巡察工作方案,明确巡察时长、任务分工、方法步骤等,确保8个巡察组步调一致、有力有序推进交叉巡察工作。

市委巡察办统一制定交叉巡察工作模板20余个,明确乡镇巡察15个方面、48项具象化监督重点和一般村20项共性监督清单、5类重点村123项差异化监督清单,确保交叉巡察重点突出、标尺统一。督促各交叉巡察组坚持“上访”“下访”结合、“速度”“温度”并重,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沟渠整治、房产办证、道路出行等53个问题立行立改,镇村干部私设小金库、违法套取水稻保险、冒领务工补贴等16件问题线索边巡边查。

科学调配人力,严格质效考评

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督促各县(市、区)党委分别组建1个交叉巡察组,每组11人,成员由专职巡察干部和有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农业资建、水利民政和乡镇工作经历的人员组成,在此基础上,进驻地纪委监委安排1名不驻组的副组长、巡察办安排1名联络员,强化巡纪联动、办组融合,形成监督合力。坚持“大组带小组”,组内力量统分结合,5人大组重点负责乡镇巡察,2个3人小组负责对重点村的直接巡和一般村的乡村一体巡,实行巡镇看村盯落实、巡村看镇查责任,镇村巡察相互印证、相互协作,确保交叉巡察巡出声威、察出实效。

为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市委巡察办探索建立重点镇村交叉巡察工作质量考评指标,从交叉巡察工作质效(交叉巡察报告及问题线索质量、“一把手”专题材料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主要问题反映材料、推动立行立改和边巡边查情况)、经验做法和制度机制总结提炼情况、纪律作风表现等三个维度量化评分,按照派出地、进驻地各占50%的比例进行分值换算,作为2024年度县(市、区)党委巡察工作质量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考评倒逼责任落实、质效提升。

加强巡中指导,探索实践经验

组建市级指导组,强化对交叉巡察工作的政策传导、巡回督导、示范引导。坚持工作提示与现场督导相结合,市级指导组先后9次深入交叉巡察一线现场指导,印发工作通报1期、工作提示3期、督办单5份,督促各地压实工作责任、提升监督质效。坚持试点推进与群腐整治相促进,将中省市三级22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项目清单印发各交叉巡察组,推动深挖细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程建设招投标、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问题和线索,省纪委第五督导组对我市以交叉巡察“异体监督”深挖群腐问题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市委巡察办紧盯试点任务、加强工作统筹,围绕村(社区)巡察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系统梳理需要完善的工作流程、监督重点和制度机制,形成精准分类施巡、整合基层监督资源、推动立行立改和边巡边查等9个方面课题清单,督促各地聚合“1+1+N”监督力量(巡察办+交叉巡察组+本地其他监督力量),完成“1个交办课题+1个认领课题”调研任务,确保达到既提升巡察质效、又探索鲜活经验的工作目标,着力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文章摘编自《楚天风纪》2024年第8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