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之症”有办法了!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武汉找他

8月17日,

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前夕,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眼科门诊一片忙碌。

这里的绝大多数候诊者都是

来自全国各地的视神经病变患者。

科室副主任陈达

穿梭在诊室和治疗区之间。

图片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副主任陈达。

视神经病变被视为“不治之症”

多数会导致突发性失明、

严重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

作为有着20年党龄的“80后”,

陈达带领团队研发

“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法”,

年均扎针4万根,

于重重黑暗中为患者

“凿”开了一道生命之光。

无数次“以身试针”改良针法

17日上午,

在门诊治疗区,

8位患者坐成一排,

陈达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陈达手持银针,

娴熟地依次扎向患者的眼周穴位,

护士连上电针仪,

随着根根银针律动,

大人孩子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图片


陈达(左)为患者针灸。


如果把眼球比作电灯泡,

视神经纤维束就像一根根电缆,

集中穿过眼球后方的视神经孔,

通向大脑点亮“灯泡”。

这一簇簇位于眼底的

微米级复杂线网十分娇嫩。

对于视神经病变,

常规采用的

激素、丙球、血浆置换等疗法

疗效不佳。

中医治疗视神经疾病,

以针灸为主

2006年起,

陈达开始跟师学习针灸疗法,

苦练基本功。

他无数次以身试针,

让老师给自己眼周穴位扎针

体会进针的方向和深度,

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

随着经验的积累,

陈达开始琢磨

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针法。

他从精简针数做起,

精选关键穴位,

减少进针量,

双眼治疗从过去的18个穴位

减少到10个穴位,

既增强疗效又减少患者痛苦。

完成各类眼科手术

是陈达的日常工作之一。

长年的手术经验积累,

他的脑中生成了

精准的眼眶“3D地图”,

根根银针能直抵

眼神经孔附近的最佳位置。


图片

陈达(右)为患者做手术。

粗略统计,

陈达每年累计亲手扎针超4万根。

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武汉
点名找他

“西医手段都用了,

去看看中医吧。

湖北有位医生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

治疗上有突破!”

武汉人汪先生

因病毒感染导致双目失明,

他赶到北京权威眼科,

一位在国内颇具声誉的专家

建议他回武汉找陈达。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汪先生感觉“天蒙蒙亮了”,

现在他已能摸索着

买菜、做饭、接孩子。

在陈达负责的眼科病房,

记者见到的患者来自天南地北。

海南海口的王女士、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少年小洪、

安徽六安的彭大爷、

云南楚雄小伙小张……

科室做过统计,

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外,

全国各省(区、市)都有患者

兜兜转转来到这里。

从多彩世界坠入黑暗深渊,

这些患者的足迹遍及北上广等地

全国排名靠前的眼科中心。

但目前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办法有限,

不少患者始终未见光明,

或陷入治疗瓶颈。


图片

陈达(右)为患者做检查。

“我们起初也是抱着

‘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来的。

没想到经过若干疗程的治疗,

视力有了改观。”

来自广东的冬冬爸爸说。

8岁的冬冬(化名)

自幼查出先天性青光眼,

7岁时突发急症,

左右眼先后陷入黑暗。

家长带他跑了

广东、北京好几家权威医院,

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

效果均不明显。

今年1月家长经病友群里的

病友推荐找到陈达,

来时孩子右眼是黑的,

左眼视力仅0.05。

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

他右眼从开始有了光感,

逐渐恢复到能感觉眼前有手在晃动,

左眼视力也上升至0.15,

能看到视力表自上而下的第三排。

和冬冬一样,

深圳的张女士也是通过

病友群里的推荐找到了这里。

此前,她曾远赴英国治疗,

但当地专家也“没有好办法”。

如今,在这里经过多疗程治疗,

她的视力从眼前白茫茫一片

恢复到0.3。


图片


陈达做客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医聊百科》直播。

一个个病人“捷报”的背后,

是一刻也没有停止的探索。

受高压氧治疗脑神经损伤的启示,

眼科联合神经外科,

为患者辅以高压氧治疗。

陈达说,

对照单一针灸疗法,

加入高压氧治疗后,

有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不同年龄患者
陪、哄、讲

今年七一,

陈达获得湖北省卫健委颁发的

“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谈及今年医师节的主题——

“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这位老党员的理解简单而朴素:

“医者仁心就是与患者换位思考。”

陈达查房时

非常乐于为患者讲解病情,

但患者往往

“今天问了明天又问”。

陈达说:“他们眼睛看不了,

就更容易焦虑。

同一个问题问了又问,

我就答了又答。

科护士长胡芳对此深有感触。

她看到,

陈达主任对老年患者是“陪”,

总要多聊上几句;

对儿童患者是“哄”,

哄着他们放下对针灸的恐惧;

对于中年患者是“讲”,

为他们科普新知、辟谣。


图片


陈达(右)为患者讲解病情。

在陈达看来,

“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法”

仍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为患者带来更好疗效?

如何进行数据化分析?

如何将个人经验

转化为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

陈达说,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要像针尖一样深深地扎下去,

用针尖精神激励自己与黑暗作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