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荆州市扎实开展碧水保卫战“聚势行动”

7月20日,荆州市制定《“碧水保卫战”聚势行动实施方案》,全方位推进第8号省河湖长令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建设更多造福于民的幸福河湖,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方案坚持落实省级要求与突出荆州实际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系统推进、综合推进;坚持治理与管护并重;坚持党委政府、各级河湖长、职能部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方案结合荆州实际,将8号令4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实化、细化、具体化为23项具体工作、69项措施路径,明确了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

围绕聚能提升河湖长履职水平,方案明确:压紧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及联系部门按照《湖北省河湖管护工作指南》规定要求,常态化开展巡查。采取暗访、通报和下达提醒函、督办函等形式,督促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推动下级河湖长向上级河湖长述职。

围绕聚焦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方案明确: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形成流域综合治理“一张图”。12月底前完成荆州区太湖港、松滋市涴米河小流域综合治理。7月底前制定湖泊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并启动三菱湖、小南海、崇湖综合治理试点。加快推进太湖港、石子渊、天鹅湖、涴米河等8个幸福河湖试点建设,加快幸福河湖生态示范村湾(社区)建设,完善河湖管护村规民约。深入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12月底前整治率达95%,验收销号率达80%;深入推进洪湖流域入湖入河排口整治,12月底前整治率达100%。组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县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12月底前基本消除;完成78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加快城镇雨污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和混错接点改造项目实施进度,谋划污水收集设施扩容提质项目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争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县。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12月底前重点公共基础设施达标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快农村改厕进度,全面消除旱厕;开展砂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等“三堆”“两垛”清理和乱搭乱建、污水乱排、垃圾乱丢等“三乱”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排查整治,市、县两级年内完成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并联网;开展流域内重点涉水企业违法排污执法专项行动,实施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聚焦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涉水问题,重点开展洪湖流域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化工企业、小餐饮、小作坊等“五小场所”涉水问题整改和执法检查,倒逼企业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借助“长江天网”工程落实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违规垂钓等违法犯罪行为。

围绕聚力开展河湖库"清四乱",方案明确:以侵占水库库容为重点,集中整治水库筑坝拦汊、围(填)库造地、垃圾填埋、弃渣弃土、非法建(构)筑物等行为,年内完成全市8座大中型水库清理整治。以长江、洪湖等重点河湖及松滋市、石首市山区河道为重点,常态开展河湖遥感疑似问题图斑核查,集中整治围垦河湖、堵塞河道、种植阻水片林和高秆作物、设置养殖网箱等妨碍河道行洪行为,清理违法违规建设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等。全面落实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制度,加强疏浚砂综合利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围绕聚效做好河湖日常管护,方案明确:长江、洪湖等5个省级河湖和27个市级河湖长及联系部门,要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落实联席、联巡、联防、联控“四联”工作机制。压实乡(镇)、村(社区)完善劳务外包、第三方监管、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河湖长效管护机制;常态开展水葫芦水花生等水上漂浮物清理打捞和塑料垃圾清理,达到无垱坝、无水葫芦水花生、无“迷魂阵”、无建筑生活垃圾、无杂草、无福寿螺等“六无”目标。刚性落实长江、洪湖岸线管理员制度,常态开展“清四乱、治三非、查两废、管两禁、一保一防两巡查”活动。探索构建市场化、多元化河湖生态补偿机制,与宜昌、潜江等周边市县签订长江、四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将河湖日常管护成效纳入洪湖流域跨界断面水质改善考核范畴。

此外,方案还明确,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工作机制,强化跨界河湖保护联合执法行动,规范民间河湖长选聘管理,加强河湖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持续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河湖管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