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绿”辉映“党旗红” ——荆州民兵风采展示(第二季)

江汉风报道: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新时代人民战争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广大荆州民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防汛抢险、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发展一线,不惧困难、不畏牺牲、冲锋在前。

民兵新风采,带来新活力。近期,记者再次深入荆州各县市区以及天门、潜江、仙桃,挖掘优秀民兵党员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先进事迹,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推出特别报道,展示荆州民兵风采。

荆州军分区民兵应急营三连排长张鲜志:

脱下“迷彩绿”换上“救援蓝”

记者 夏雨彬 通讯员 魏瑶

“我志愿参加防汛救灾工作,听党指挥,听从指挥、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克服困难,全力投入救灾工作。”张鲜志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驰援救灾一线了。而这次,他的身份是荆州市蓝天救援队队员。

1998年12月,张鲜志入伍服役,于2002年前往军校深造,6年后退伍转业,投身科技教育行业,始终带着部队的优良作风主动为民解困、传递爱心。

“2008年,我与战友驰援救灾一线,抗击特大冰雪灾害。与那年不同的是,这次从‘迷彩绿’换上了‘救援蓝’。”2021年,张鲜志加入了荆州市蓝天救援队。当年,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张鲜志毫不犹豫报名,作为第三梯队成员驰援河南。

长时间强降雨导致当地小区地下室和地下电缆沟积水严重,部分区域停水停电,急需抽排积水。地下室里的积水又黑又臭,水下情况也不明朗。到达任务地点后,张鲜志与队员们毅然跳入水中,用脚踩、用手摸,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放置排水管。直到抢险结束,张鲜志才发现自己的脚已经泡烂,腿上也有几道血淋淋的口子。

“这点伤不算什么。”伤痛对张鲜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在他看来,保障群众安全、抢险救灾才是第一位的。疫情暴发之初,张鲜志主动请战,加入运送核酸检测样本的队伍,每天在各个医院之间来回奔波,与时间赛跑,快速、安全、有序地将检测样本转运到位,以免核酸检测样本超时失效。最多时,他一天要往返六七趟。

退伍不褪色。在日常的训练中,张鲜志积极完成民兵训练任务,并数次参加省军区民兵比武,成绩数次名列前茅。在2024年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中,张鲜志代表公安县代表队斩获无人机抛投项目第一名。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黄家塘小学、红门路小学等多所学校捐赠价值70万元的电脑及科教设备。

脱下军装的张鲜志,以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情怀,践行着“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荆州区人武部民兵教练员刘涛:

让“老西藏精神”在古城闪光

记者 胡嫚嫚 通讯员 何强

这几天,荆州区人武部民兵教练员刘涛正在为8月即将开始的民兵训练制定方案。

今年33岁的刘涛曾是武警西藏总队某支队的一名战士,常年巡逻在被当地百姓称为“风雪仓库”的唐古拉山、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段。

服役期间,刘涛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优秀士官”1次、“优秀士兵”5次、嘉奖1次。2019年,怀着对军营的眷恋,他退伍到荆州区人武部,主要负责民兵训练、整组等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刘涛总是冲锋在前。2024年春节前夕,荆州遭遇雨雪冰冻灾害天气。2月5日,荆州军分区组织民兵应急分队的百余名基干民兵,携带除雪设备前往锣场高速路口集结,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清雪除冰工作。

当日,一辆来自青岛的物流货车陷入雪中无法行驶,司机求助于民兵应急分队。刘涛了解情况后,立即带领10人小分队赶到车辆受阻点清理路面积雪。

“累,当然累啊! 当时天寒地冻,许多队员的衣服裤子和鞋子都湿了,手脚冻得失去知觉。”刘涛说,临近春节,高速公路上车辆较多,必须及时清除积雪。经过30多分钟的奋战,路通了,被困车辆终于驶出困境。

作为“武教头”,平时训练时刘涛总是身先士卒。尽管脸庞晒黑、嗓子喊哑,他始终无怨无悔。刘涛常说,只有熟练掌握维稳处突、灭火救灾、抗洪抢险、防化救援等基本演训动作、方法,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应急和支援保障任务。

入职以来,刘涛参与并圆满完成迎接国动部民兵应急拉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楚文化节和荆州马拉松安保、中国龙舟赛·荆州站水上救援等重大任务。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刘涛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民兵形象。2021年,刘涛被荆州军分区表彰为年度“民兵工作先进个人”;2024年1月,在荆州军分区组织的民兵教练员集训中被评为“优秀民兵教练员”。

沙市区民兵应急连排长高俊:

永远冲锋在战斗第一线

记者 赵叶秋 通讯员 胡刚

“来,喝杯茶,我们慢慢聊。”7月23日上午,在岑河镇武装部办公室,高俊笑容满面地接待着一名前来咨询的高中毕业生。小康是沙市中学2024年应届毕业生,成绩优异,今年如愿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虽然考取了重点大学,但我更想上军校。可是不太了解现在的政策。”小康显得有些紧张。

“你可以先保留学籍,进入部队一年后再报考军校……”高俊翻开宣传册,一边指着上面的内容,一边耐心解释着。征兵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名应征青年的身体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状况,高俊都了然于心。

一番沟通下来,小康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高排长,我决定了,今年一定要报名参军!”

高俊是沙市区岑河镇武装部干事、沙市区民兵应急连排长。2003年,高俊响应祖国号召,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的一名战士。退役后,仍然想念着那一身军装,于是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基干民兵。

在民兵岗位上奉献多年,高俊始终牢记肩上承载的守护家园、维护稳定重任。疫情防控期间,高俊积极响应岑河镇疫情指挥部号召,组织民兵开展全镇消杀,为集中隔离安置点输送生活物资,参与入户走访调查,为家乡百姓筑起“安全墙”。

今年元月,荆州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荆州沙市机场因暴雪临时关闭,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或取消,大量旅客滞留机场。高俊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带领民兵应急分队赶往荆州沙市机场,清扫停机坪积雪。经过8天奋战,确保了荆州沙市机场的正常运行。

高俊深知,退役军人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他时刻关注退役军人的生活状况,经常和镇村干部主动到老兵家中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退伍不“褪色”,基层再“增辉”。“无论时代怎么变,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民兵,就要冲锋在战斗的第一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奉献、担当和作为,展示新时代民兵风采。”高俊说。

江陵县马家寨乡民兵应急排排长胡乐乐:

从阅兵场到民兵排的不变初心

见习记者 周安一 通讯员 朱豪杰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在江陵民兵训练基地,一位中等个头、虎气十足的“武教头”格外引人注目,一会儿讲解、一会儿示范……他就是江陵县马家寨乡民兵应急排排长胡乐乐。

2006年,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胡乐乐参军入伍,成为中国陆军的一名侦察兵。2015年,经过层层选拔、多次考核,胡乐乐从十几万人中脱颖而出,作为履带步兵战车方队的驾驶员,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为确保阅兵仪式的完美呈现,他与战友们在北京进行长达十个月的艰苦训练,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脚上的茧破了又长,每天的训练直接冲击身体极限。“想到即将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与力量,所有的疲惫都化作前进的动力。”胡乐乐说。

2017年,胡乐乐再次披坚执锐,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这一次,胡乐乐凭借优异的训练成绩,成为反坦克导弹方队教员,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光荣地接受了检阅。

服役时是优秀士兵,退伍后要当优秀民兵。2019年,胡乐乐转业回到江陵县马家寨乡,担任民兵应急排排长。

从军队到基层,胡乐乐始终初心不改、兢兢业业,连续4年参加荆江大堤防汛任务。不论烈日当空还是狂风暴雨,都可以看见胡乐乐和同事在堤岸间穿梭的身影。荆江岸边,他们用坚韧的身躯守护一方安宁。

戎装虽解,军魂犹在。凭借在部队淬炼的过硬本领,胡乐乐连续两年担任民兵教练员。为达到训练要求,他反复打磨课程,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精炼授课内容,优化训练方法,不断增强科目可行性,设置战术训练、野外生存、卫生与救护等训练科目。因为贴近实战、重视团队协作,大大增强了民兵参训热情,提升了民兵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近两年的时间里,胡乐乐出色地完成了300余人次的训练教学任务。

本领永不放松,誓言永不变调。胡乐乐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作为一名党员和老兵,将继续以冲锋的姿态时刻准备战斗。”

松滋市斯家场镇民兵应急排排长张雷:

“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一个兵”

记者 陈雪玲 通讯员 朱晗

“庙河老城段发生几处漏洞险情,请迅速集结训练备勤民兵火速增援。”7月16日,夜幕降临,松滋市庙河堤岸即将迎来一场“战斗”。20时30分,接松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通知后,松滋市斯家场镇民兵应急排排长张雷迅速组织民兵,带着物资集中登车前往庙河老城段险情地。

巡堤查险、砂石装运、构筑土袋围井……在地方水利专家指导下,张雷和民兵队员一起对一个个险情进行紧急处置,虽是夜晚,气温依旧很高,汗水早已浸湿了他们的迷彩服。

次日凌晨3时30分,所有险情都得到了妥善处置。夜已深,大家身上满是泥泞。张雷清点人数后,又组织民兵返回训练基地。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张雷曾在某特种作战旅服役5年,脱下军装从部队到地方,他始终保持着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品质,遇到危险,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2022年4月,松滋市斯家场镇某村民房发生火灾,现场火势较大且有蔓延迹象,张雷听闻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里面还有煤气罐!”情况紧急,张雷立即冲进火场抢出煤气罐。处理完煤气罐后,他又同消防员一起救火。经过近2小时的奋战,火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与救火的决定是下意识的,根本来不及多想。我是一名退役军人,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后,张雷如是说。

从部队到地方,张雷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许下的誓言。服役期间,张雷肩腿负伤,被植入4颗钢钉,每到雨雪天气身体都疼痛难忍。

今年初,全市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多地道路结冰,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从2月2日至7日,张雷组织民兵和党员干部、大学生志愿者在矿港公路斯家场段铲冰除雪,成功打通近8公里路面通道,确保车辆行人安全出行。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兵。无论遇到多么危险的情况,我都会保持一名军人的本色,永远做祖国和人民最忠诚的战士。”张雷的目光中充满炽热。

公安县基干民兵万杰:

一家三代接力续写家国情

记者 陈雪玲 通讯员 彭军

盛夏时节,烈日当空。39℃的高温下,公安县民兵教练员万杰带领4名乡镇基干民兵队员,在县民兵训练基地训练场开展集训。

尽管被烈日“烤”得满身大汗,万杰也毫不松懈,从教学方法到跟练体会、再到实操演练,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

2018年7月,万杰追随父辈脚步,加入公安县民兵队伍。“曾是民兵的父亲,带给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万杰说。

穿上迷彩服,万杰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装传递的职责、民兵的荣光。他深知,只有出色的表现才能对得起这份荣光。为此,他刻苦训练,练就过硬本领。2022年,万杰通过了新兵役前教育和民兵教练员选拔。

教练员是民兵训练“领头羊”、新兵“引路人”,其组训水平直接决定民兵队伍应急应战能力、新兵进部队基础。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万杰加班加点备课,白天集中精力抓训练教学,晚上挑灯夜战完善教案。

在训练场上,万杰严格按照新民兵军事训练大纲,采取“以老兵带新兵、以强项帮弱项”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党员和退役军人的传帮带作用,让民兵队伍完成从“民”到“精兵”的蜕变。

真情体贴带“新兵”。作为应征新兵役前教育教官,万杰始终坚持与新兵们“同吃同睡同训练”,培养新兵“服从命令”基本素质,帮助新兵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已累计向部队输送百余名优质兵员。

6年来,万杰充分发挥党员民兵先锋模范作用,圆满完成疫情防控、防汛抢险等各类任务31次,连续6年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称号,并获得荆州军分区“优秀教练员”等荣誉。

接过父辈献身国防的接力棒,万杰又将接力棒传到女儿手上。在万杰熏陶和培养下,2022年,他的女儿考上北京某所军校。今年初,雨雪冰冻天气造成荆州部分地区交通受阻。万杰带着女儿和民兵队员们一起除冰清雪,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石首市大垸镇民兵气象水文观测排观测员吴必球:

“兵书记”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

记者 陈雪玲 通讯员 韦雪梅

7月21日16时40分,石首市大垸镇和丰村一处防汛段面发生管涌群险情,和丰村党总支书记吴必球立即向镇防指报告,并紧急通知村其他支委成员前往现场处置。

管涌群发生在农田里,杂草丛生、稀泥淤积。吴必球打着赤脚,一边指挥,一边在水中扛土袋、打围堰。直至22日5时,险情基本得到控制。他脱下湿透的衣服,背上满是膏药。

“面对险情,书记带头向前冲。跟着这样的‘兵书记’,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跟着一起处置险情的村民们说道。

村民口中的“兵书记”吴必球,还有另一个身份——石首市大垸镇民兵气象水文观测排观测员。

1992年12月,吴必球参军入伍,1996年12月退伍返乡,次年进入村委会工作。在军营,吴必球刻苦训练体能,保家卫国;回到地方,他始终保持军人的作风和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8年换届,吴必球高票当选和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定不负所托!”吴必球上任后一心扑在村庄发展上。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是关键。吴必球带领村“两委”班子,将村内8公里生产道路及12公里生活道路全部硬化,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满足全村4796亩耕地灌溉需求,在全村安装路灯200盏。

如何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吴必球深知:关键要有产业支撑。

吴必球在产业振兴上狠下功夫,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2000亩;划拨300亩集体土地、投资300万元,新建标准化全钢架大棚285个,发展蔬菜、瓜果产业;定期组织种植户学习先进技术,并统一销售,吸纳种植能手参与承包管理。

如今,村集体“家底”厚了,群众钱袋鼓了。和丰村拥有兰进虾稻等5家合作社,每年带动群众就业600余人,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

监利市民兵应急连饮食保障排排长刘效:

做全民国防教育的“砺刃尖兵”

记者 陈雪玲 通讯员 张国国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走进监利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国防教育研学,孩子们在这里观看国防教育片,了解国防知识,进行列队、射击等训练,磨炼意志,学习军事化内务整理,仿佛置身于军营之中。

这个实践基地的负责人是监利市民兵应急连饮食保障排排长刘效,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看着一批批学生在基地里接受国防教育、迅速成长,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为国防教育做点事,非常值得!”刘效说。

1977年10月,刘效出生于监利市红城乡杨垸村,1994年1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努力训练,多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在一场济南军区举办的坦克军事比武中,刘效和战友配合默契,所在坦克车组荣获集体二等功。1997年底,刘效退役后到广州创业。

在外打拼多年,刘效始终心系国防。参观广州一些国防教育研学基地后,一个想法出现在刘效的脑海里:为什么不在监利建一个国防教育研学基地呢?

说干就干。2016年,刘效回到监利,并找到了项目合伙人。他们将基地建在监利市上车湾镇红南桥村。2017年,占地约90亩的监利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成开班。这也是监利首个国防教育研学基地。

万事开头难。由于大家对国防教育研学基地不太了解,初期,基地人流并不多。刘效便带着教官进学校宣讲,又邀请校长、家长们到周边城市国防教育研学基地参观。

“我们的宗旨,就是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在刘效和教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学校选择到基地进行研学。目前,基地年接待量达8万人次,2017年和2018年连续被评为“湖北省校外教育先进单位”;2019年,被荆州市教育局命名为“荆州市首批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营地”。

如今,监利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从占地不足100亩扩建到占地400亩左右,一天可以接待3500人,成为满足各种中小学国防教育研学、新兵役前训练、民兵集训等活动的研学基地。

洪湖市滨湖街道女子民兵应急排排长雷义:

“娘子军”守护大堤安全

记者 张林 通讯员 王新宇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天色微明,洪湖市滨湖街道女子民兵应急排排长雷义蹬着小三轮,唱着嘹亮的红歌,沿着三八湖一路召集队员上堤。

洪湖水位已降到警戒水位线下,可雷义还坚守在大堤上,空闲时间便领着队员们巡查,为应对复杂汛情做好准备。

“今年的水,比起4年前来说算是小风浪了。”防汛经验丰富的雷义笑着说。

2020年7月,洪湖遭遇特大洪水,创下洪湖水位历史记录。关键时刻,雷义带领洪湖市杨嘴村35名妇女组建了一支女子防汛抢险突击队,她们中多数是返乡务工人员。铲沙土、装沙袋、固堤防……队员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26天的时间里,雷义带领35名女同志完成了三八湖垸1000方土和砂石装运、40000多个编织袋填装任务,协助完成子堤加筑2.5公里。

今年,洪湖防汛形势依旧严峻。雷义继续带领30多名女民兵,搬运沙土、装沙袋……她们从7月1日开始上堤,在每个闸口和重要险段都备好了沙袋。

4年前,雷义在值守时发现,堤内的一处鱼塘里有泥水翻涌,存在管涌险情,迅速组织人员对险情进行处置。正是因为有着先前的经验,今年值守期间,她和民兵们发现了一处堤脚积水,存在散浸风险,于是迅速开挖导流沟排水,防止险情进一步扩散。

风浪虽小,却能激千里。洪湖水位降到警戒水位下后,雷义并没因“有惊无险”而放松警惕,除每天安排人员三班倒、24小时沿堤面巡查外,她还在每个闸口都安排专人值守。

“2020年,不少在外地打工的姐妹听说发大水了,都请假辞职要赶回来。”雷义说,“花木兰”的精神,在一代代三八湖妇女中传承。在前辈们修筑的大堤上,她和新一代“娘子军”一起,守护着家园、建设着家园。

天门市应急连二排排长彭子豪:

当好“武教头”校场砺精兵

记者 田心怡 通讯员 舒淼

“低姿匍匐准备,前进!”盛夏七月,在天门市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操场上,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口令响彻训练场,应急连二排排长彭子豪正在为民兵们做战术基础动作示范。

卧倒、收腿、伸臂、出枪……动作交替间,汗水滴落、尘土飞扬。

2012年至2017年,彭子豪服役于北部战区陆军某野战旅,期间荣获全旅轻武器分解结合冠军、优秀新训班长和优秀四会教练员等称号,并获评优秀士官2次、受嘉奖3次。光荣退伍后,他来到天门市应急连,投身民兵基层建设。

“赛场就是战场,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身为民兵教练员,彭子豪坚信,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带动民兵训练提质增效。

淬火先淬铁中钢,练兵先练“武教头”。今年1月,彭子豪先后参加荆州军分区教练员集训和湖北省2024年民兵干部骨干暨教练员集训。

无人机侦察、战术动作、战伤救护……比武场上,一声令下,彭子豪犹如利剑出鞘、英姿勃发。他在铁丝网下匍匐前进,从众多教练员中脱颖而出,在荆州军分区教练员集训中荣获集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道路坍塌、交通受阻,必须立即开展现场抢修,全力保障运输畅通!”

“我市汉北河流域水位暴涨,随时面临溃堤风险,上级命令我民兵分队启动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确保辖区安全度汛。”

……

利剑千磨始成器,精铁百炼方成钢。这些年来,在应征青年役前教育、学生军训、民兵训练、支援保障、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现场,都有彭子豪坚毅挺拔的身影。

夏日热浪滚,校场砺精兵。当前,在常态化开展各项训练任务的同时,彭子豪正为“无人机对重要目标伪装防护”科目迎检工作而忙碌。

潜江市龙湾镇郑家湖村民兵连政治指导员郑青龙:

从“抗洪勇士”到致富“领路人”

记者 夏雨彬 通讯员 赵庆振

走进郑家湖村,笔直宽敞的村道旁,鳞次栉比的新村楼房一字排开,蔚蓝的天空下稻浪滚滚,一幅生机盎然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而在几年前,郑家湖村还是潜江市级重点贫困村,村民们种植的作物都是稻谷、棉花、油菜,可以糊口,却难致富。郑家湖村的美丽嬗变,离不开“兵支书”——郑青龙。

1997年,郑青龙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1998年,他在抗击特大洪水的战役中表现优异,被评为“抗洪勇士”,1999年光荣入党。退伍后的头几年,郑青龙在沿海城市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

“当年家中贫困,靠着乡亲们1块、3块地凑钱,才攒齐了路费送我参军入伍。现在,我有了能力,就应该反哺家乡,让乡亲们过上幸福日子。”军队的熔炉铸就了郑青龙坚定的理想信念,2008年,他毅然返乡创业。

让家乡脱贫致富,是郑青龙的梦想和追求。说干就干,郑青龙承包了一块撂荒多年、“种啥没啥”的和尚地,在这块35亩的沙土地上,开启了养殖小龙虾的创业之旅。2013年,他响应潜江市“村社共建”号召,成立潜江市肩并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本村和周边村的社员发展“虾稻共作”。

201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郑青龙,带领村“两委”与合作社探索“党建引领+合作带动+群众参与+产业脱贫+乡村振兴”运作模式,让1名党员带动5户农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纳贫困社员34户,发展虾稻共作6500亩,带动382户社员亩平增收4000至5000元。

产业发展让村民们的生活慢慢“火”起来,乡村治理也渐渐“热”了起来。郑青龙带领村“两委”跑项目、谋资金,将通村道路和景区道路黑化、田园道路硬化,安装路灯,修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村民家门口修建小花园,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同时,选树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成立民调专班,推进村民自治,促进乡风文明和谐。

仙桃市沙嘴街道梅家湖社区民兵连长李来:

用心用情守护一方平安

见习记者 王荣倩 通讯员 曾锦浩

“李连长为人正直又会调解,咱们街坊邻居一有什么事,就都找他。”说起这位民兵连长,社区居民赞不绝口。

仙桃市沙嘴街道梅家湖社区下辖3个小区,共有居民5000余人。社区属于村改居,大多数居民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未转变,治理难度大。

去年3月,李来当选为梅家湖社区民兵连长。自任职以来,他先后荣获街道2023年度武装工作突出个人、2023年第一期民兵训练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每次小区发生邻里矛盾,李来总是迅速响应,对居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站在双方角度考虑矛盾所在,以公正之心化解冲突,用真情实意为群众服务,赢得居民们的一致赞誉与信赖。

在社区建设上,李来深知武装建设的重要性,创新工作方法,将武装工作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了民兵的政治觉悟与责任感,为社区稳定与和谐贡献民兵力量。今年上半年,他成功培养并输送了3名青年参军入伍,梅家湖社区成为沙嘴街道“2023年度武装工作突出单位”。

2023年10月,仙桃市迎来“电音节”“黄鳝节”两大盛会,现场人山人海,安保维稳工作任务重。为防止发生踩踏事件,李来带领团队来回折返数十趟,将有需要的群众安全送上救护车,累得嗓子哑了、腿不停抽筋,他们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每年汛期来临,李来又化身为防汛战士,带领民兵队伍投入到紧张的防汛工作中。2023年国庆期间,襄河沙嘴街道段防汛警报一拉响,他就毫不犹豫地加入武装部防汛突击队,在堤坝上连续坚守两天一夜,从未说苦、从未喊累,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守护人民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群众需要我,我就在。”李来说。

江汉风客户端,荆州新闻第一端。关注荆州政务、民生、关注您身边的大事小事,打造本地权威入口、便民服务都市生活圈,将传统品牌《江汉风》的品牌价值注入,整合省内、市、县新闻、政务、服务,还推出了报料、投稿、圈子等多重样板,多样化丰富用户体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