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方式是优化营商环境、稳主体保主体的关键举措。近年来,荆州市积极探索研究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的课题,通过打基础、分步行、建体系、促推广等系列措施,形成“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融合监管新格局。该模式改革成效明显,荣获国务院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督查激励奖。
打开“湖北省智慧市场监管一张网平台”,进入“荆州市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首先看到的就是“综合风险预警”版块。
荆州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中心信用信息服务科科长江山介绍:这个是我们荆州市各个县市区的风险分类的情况,它依据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从深颜色到浅颜色来划分,可以看到整个全市的风险分类情况。
2020年,荆州市成为全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工作”唯一试点后,荆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本地情况,制定《荆州市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办法》,先后出台三批企业信用风险分类评分指标,涵盖全市印刷、食品销售、交通运输等24个行业和部门。指标体系包括通用和行业指标,从经营资格风险信息、经营行为风险信息、舆情关联信息和关联风险信息四个维度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
荆州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中心信用信息服务科科长江山介绍:就是通过81个具体细化的指标,具体的每个得分项汇总就成了每个企业的具体风险分类等级。
全市“四上”企业总量突破5000家,新增市场主体8.4万户、总量达到56万户,新增企业1.92万户、总量达到10.96万户。荆州市市场监管领域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用企业信用分类结果,开展双随机监管。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实行全面自律为主;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则实行重点监管。
荆州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陈彬表示:这项改革试点的成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是有效配置监管资源的需要,为相关职能部门日常监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可以进一步提高监管的精准性、靶向性和科学性。
为更好的发挥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荆州市监管部门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技术支持,调整各管理职能部门程序架构,开放端口,统一数据格式,建立完善的公共信用平台,全面实现涉企信用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记者:卢艳/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