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荆州,拥有全国最多子一代中华鲟种群。连日来,荆州高温持续,对人工养殖的冷水鱼中华鲟来说是个挑战。
清早,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里,工作人员趁着太阳还没出来,将长达80米的遮阳布搭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养殖工程师熊伟介绍:“高温会对中华鲟的性腺、摄食造成影响,不利于它的生长,大概有3000多尾,我们搭了1000多平米的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造成水温升高。”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人工繁育保种是目前最有效的保护办法,而25度左右的水温最适宜中华鲟生长。太湖试验场里这个2400多平米的“长江巡游池”,有着国内最大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调节水流和水温,模拟中华鲟在长江里的生活环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常务副场长刘志刚介绍:“为中华鲟的繁殖研究专门做的一个环道,把性成熟的中华鲟放在里面来进行仿生态繁殖。”
温度适宜,营养也要跟上。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600多尾子一代中华鲟正畅快吃着特制的“夏日营养餐”:鱼肉浆、鱼粉、肉骨粉等。这里承担着全市中华鲟增殖放流的重任,保证鲟宝宝安全度夏,他们的担子很重。
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周青介绍:“目前的条件下,只有加大子二代放流量才能够快速恢复长江里面的野生资源的速度。”
夏季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在全国唯一的中华鲟病害专门防治机构——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里,科研人员对上百条中华鲟进行病毒性实验,针对夏日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做足预案。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许巧情介绍:“目前正在做的是深入开发鲟鱼干扰素的抗菌肽,预防中华鲟的细菌性疾病。”
随着人工繁育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的逐步成熟,放流回长江里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增加明显。今年,荆州已放流超过44万尾中华鲟,创下历史新高,等夏天过完,预计还将放流8万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