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救治存疑?世界羽联:将彻查!

今天(7月2日),羽毛球世界联合会(BWF世界羽联)通过官方微博发文,再次向张志杰的家人、队友、中国羽毛球协会以及整个中国羽毛球界表示最深切的慰问。

张志杰在印度尼西亚日惹举行的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上不幸离世,世界羽联正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与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和印尼羽毛球协会(PBSI)协商,将彻底审查此事。

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虽由亚洲羽毛球联合会管辖,但世界羽联的确有一套完整的医疗准则和说明,可供其他管理机构(地区或国家)使用来举办世界羽联所认可的赛事。然而,如何在赛事现场实施这些医疗规程和做法,则由各管理机构自行决定。

世界羽联正在等待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和当地组委会的正式报告,以评估张志杰在球场倒地时,是否遵循了正确的医疗程序。

根据医疗准则,赛事医生在裁判的指导下,有责任应对球场上的紧急情况(包括疑似心脏骤停),并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干预,直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如救护车)。

需要强调的是在执行这些准则时,所有人员都需要随时做好准备,尽快对包括紧急情况在内的所有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做出反应。

审查结束后,世界羽联将确定是否需要修改这些准则的具体内容。

今年早些时候启动的一项审查正在对世界羽联有关赛事医生紧急干预的政策和程序进行评估,以确保提供最适当、最及时的治疗,其中也将包括针对此次事件世界羽联的评估结果和亚洲羽毛球联合会的报告。

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此前报道>>

张志杰的球衣,登上了冠军领奖台

国羽小将张志杰不幸去世,抢救细节透露→

6月30日晚,17岁的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印尼日惹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团体赛的一场比赛时突然倒地,之后抢救无效死亡。7月1日,中国羽毛球协会官网发布公告称,张志杰倒地后,中国队领队、教练、队医等与组委会医疗人员马上组织抢救,并及时送往医院。经赛事组委会医疗部门和当地医院抢救无效,张志杰于当地时间6月30日23点20分去世。

猝死高发于运动期间?

专家建议:运动需量力而行

在体育赛场上出现紧急医疗情况的案例,以往也曾多次发生。近年来,运动时出现心脏骤停事件也并不少。明明平时的身体状况很好,也经常保持锻炼,身体比一般人强健,为何会发生心脏骤停甚至直接“猝死”?

武汉市第六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刘波介绍道,猝死的真实死因大多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也可能是脑血管意外。一般来说在剧烈运动时出现心脏骤停,低钾血症是很常见且重要的诱因之一,“剧烈运动中会导致身体大量出汗,随着汗液排出,电解质大量丢失,导致低钾的情况出现。钾元素对心脏非常重要,血钾正常范围3.5~5.3mmol/L,过高会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出现心率严重过缓,过低则会导致全身乏力,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等情况,与此同时,人体交感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也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各项因素叠加,意外可能就此发生。”

刘波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运动性猝死”,主要原因是心脏的储备能力不足,血管条件很差,在运动中超出了它的承载能力后,就可能会出现猝死的现象,“身患猝死性疾病是导致意外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比如心脏、血管、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此外,疲劳状态下或者吃完药后高强度运动也会有影响。”

刘波提醒喜欢运动的市民朋友,一定要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根据身体情况来决定运动时长,不要在非常疲劳的状态下去运动,期间一定要多补水,如果身体已经发出了‘警报’,切莫逞强,充足休息后再恢复运动。“一般来说,年龄加上心率不超过170,是比较好的运动程度,如果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昏,视物模糊,他可能发生低血压了,这时候就要停止运动。如果身体某些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而且疼痛非常剧烈。那肯定要马上停止运动,严重的话立刻就医。”

年轻人猝死现象日益凸显

健康警钟亟待敲响

刘波告诉记者,80%以上的猝死都是心源性猝死,其中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占90%。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30岁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我们的临床病例,因急性心梗离世的病人,很多都是三十多岁,而且都长得很胖,一检查发现血压、血糖、血脂都很高,这和年轻人当前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精神压力大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有关,长期熬夜、饮食过于油腻、嗜烟酒、常喝碳酸饮料等会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

与此同时,刘波强调,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释放出来的“求救”信号,尤其是年轻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者视物模糊、黑矒、肢体麻木、身体剧烈疼痛、无故出汗等症状时,千万不要仗着年轻、身体好、工作忙而忽视检查。

在刘波看来,年轻人想要保持健康,就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睡眠时间,适度运动,调整心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此外,还要定期体检,别仗着年轻而忽视健康。

身边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

大家应该如何应对?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刘波教了三个步骤,第一,观察;第二,呼救;第三,心肺复苏。

图片

图片

(图源网络)

“首先观察周围的情况是否安全,观察伤者是否还有反应、呼吸和脉搏;然后大声向周围的群众询问是否有医护人员或者懂急救知识的人,让周围的人看看附近有没有AED除颤仪,同时赶紧拨打120。如果呼喊伤者无意识、无反应,脉搏也很微弱,就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让伤者平躺,把衣服解开,双手互扣,进行胸外按压,位置就在胸骨和双乳连线的地方,按压深度 4~5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每按 30 下要做2次人工呼吸,同时要把伤者的头仰起来,口腔清理干净,保持气道通畅,就这样一直做到医护人员的到来。”刘波建议,市民朋友都要学会心肺复苏这项急救技能,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使用AED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图片

(不少公共场所已配备AED设备)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开展全民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活动,推动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就是为了能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的急救技术,方便非专业施救者对危重病患进行救助,提升急救的成功率,将更多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