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双循环” 荆州“铁水联运”驶入快车道

江汉风报道:荆州境内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 651公里优质岸线,是南北大通道“节点”、两湖平原“中心”。荆州持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全市充分发挥贯通东西、连通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建设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着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综合运输节点城市。

码头建设是城市发展“水经济”的重要通道。今年3月,荆州港盐卡三期多用途码头工程3号、4号通用泊位码头平台钻孔灌注桩正式开钻,在火热的施工现场中,湖北港口荆港集团吹响了项目建设新号角。

荆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部长孟庆宇说:“我们正在加紧水工码头的建设,两个5000吨级的通用泊位,建成了以后,我们港口可以新增吞吐能力450万吨。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节点城市和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荆州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占湖北的近一半,依托长江深水航道、优质的岸线资源以及后方陆域临港产业导入区、商品集散交易地,荆州已基本形成了以长江和江汉运河为骨干,以荆州港为支撑的水运发展格局。

荆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部长孟庆宇说:“开展水铁联运业务集合了水路运输经济性、铁路运输时效性,综合运输成本优势明显,同时地方政府给予了政策支持,吸引了进出西南、西北广域腹地煤炭、铁矿石、钛精矿、锂矿石、粮食等大宗货源在荆州港水铁联运。

通过推动大宗商品“公转铁、公转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和综合运输效率明显提升,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20年的3520万吨跃升为2023年8011万吨,集装箱量由2020年的12.38万标箱跃升为2023年22万标箱,两者均实现三年翻番;铁水联运量由2020年的457万吨跃升为2023年1740万吨,实现三年翻两番。今年将向9000万吨、30万标箱冲锋,加速向亿吨大港的奋斗目标迈进。

荆州市大宗商品铁水联运工作专班负责人 周耀华表示:在荆州,外达欧亚、内联江海的多式联运网络初步成形。2023年,荆州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011.4万吨、集装箱21万标箱,同比增长20.4%、16.3%,集装箱量增速排名全省第2,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实现三年翻番;铁水联运量1740万吨,实现三年翻两番。

荆州铁水联运入选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正在依托郝穴、木沉渊、盐卡、车阳河等四大港区配套疏港铁路专用线的基础优势,形成以煤炭、铁矿砂等大宗散货为主,以集装箱运输为辅的铁水联运格局,重点打造特色品牌联运线路。

荆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部长孟庆宇表示:打造产业港、贸易港、枢纽港和智慧港。在我们的监利港打造进境木材集散中心、在盐卡港区打造粮食集散中心、在李埠港区打造建材集散中心,在车阳河港区打造磷化品硫磺集散中心。车阳河进港铁路年底竣工,届时车阳河港也将连通焦柳铁路,形成通达北部港区的快速陆海新通道。

目前,荆州境内沪汉蓉铁路横贯东西,浩吉铁路贯通全境,“五纵三横”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市,荆州沙市机场开通了北上广深等国内主要城市直飞航班,“一港九区”港口集群加速带动产业聚集,形成了铁水联运、江海直达、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的综合交通物流节点。

荆州市大宗商品铁水联运工作专班负责人周耀华表示:计划实施3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30亿元,争取靠泊能力由三千吨级提升为五千吨级,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铁路、港口深度应用,推动联运装备自动化、专业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做优集疏运体系、做大临港产业、做强港口服务,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成为经济发展支点和对外开放门户,着力将荆州打造成内陆开放“新沿海”。

(记者:卢艳、胡威虎/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江汉风客户端,荆州新闻第一端。关注荆州政务、民生、关注您身边的大事小事,打造本地权威入口、便民服务都市生活圈,将传统品牌《江汉风》的品牌价值注入,整合省内、市、县新闻、政务、服务,还推出了报料、投稿、圈子等多重样板,多样化丰富用户体验。










(作者:记者:卢艳、胡威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