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全国每年近千件漆器文物在荆州“重生”


国际博物馆日,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漆器文物,正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里“重获新生”,来看报道。

脱水、渗透加固、干燥定型、胎体修复,历经2年多的精细“诊疗”,这件从江苏省仪征市送来的汉代六博棋盘,在荆州文保中心漆木器修复室内逐渐显现原貌。

记者尹晨:“这上面有多少种动物?”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漆木器修复师杜可竹:“这上面有飞的鸟(凤凰),地上跑的这个可能是鹿,这还有一个雨人。”

记者尹晨:“这还有一个人啊。”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漆木器修复师杜可竹:“汉代的时候,他们古人所想象的神仙可能我们用肉眼看不太清楚。”

半个巴掌大的棋足中,找齐几十种形态各异的花、鸟、鱼、虫,并且和史实对号入座,这可需要“眼力劲儿”。不过,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在土里埋了数千年,这些动物,经常会“缺胳膊又少腿”。瞧,这个米粒大的虎头,就不见了。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漆木器修复师杜可竹:“绘制大概四五个版本的草图,去跟那个文物现有的单位去沟通,可能还需要3到4个月,我们修复文物要是要遵循它的原状,需要有一份历史的责任感,不能在历史的痕迹上面去加一些自己主观的意识在里面。”

每年,近千件漆木器文物从全国各地“空降”这座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中心,等待它们的,往往是五年、十年的“重生”之路。为了让文物重生,活起来,除了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外,一些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也加入了进来。

记者尹晨:“好忐忑,你看我手在抖。”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琴:“调整一下,轻轻一下去找一个合适的,先看准,要一笔成型的就看着比较流畅、飘逸。因为楚文化它思想比较浪漫,修漆打磨的话,采取十八遍左右,做出一件完美的作品。”

十年来,李琴和其他的匠人们,打造了上千件珍贵的楚式漆木器文物复刻品。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图书馆、波兰托伦雅盖隆学院,一件件文物向游客们讲述着两千多年前的荆楚故事。与此同时,一批3D打印漆器等创新产品,也开始走向市场。眼前这些创意十足的作品,就出自一帮“00后”之手。

荆州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楚式漆器工艺师马广播:“我希望漆器它不再是简单的一件躺在我们展柜里的展品,我希望它更能够去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这个文化去对视。”

目前,荆州荆楚非遗传承院已累计培养楚式漆艺专业学生360人。通过与北京、深圳多家公司合作生产的模式,每年生产漆器文创衍生品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长江云新闻记者 尹晨 黄玉 何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