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台上,古韵艺术团妇女小组、开心京剧社妇女小组排练热火朝天;台下,晨曦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妇女同志商量着布置现场……夜幕降临,沙市区东苑社区沙市花园综合活动驿站里热闹非凡,40多名妇女姐妹忙着筹备端午文艺晚会。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老姨妈”。多年来,这股从“老姨妈”身上生发出的精神力量,犹如一块基石,支撑起沙市区发展的巍巍大厦。
新时代,妇联组织如何将自身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沙市“老姨妈精神”持续焕发活力?
沙市区妇联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扎实开展“姐妹共建·幸福家园”活动,以妇联执委为触角、以妇女小组纽带,紧密联结巾帼志愿者、社会组织和家庭,探索实施“五方共联”机制,推动服务重心向末梢倾斜,用“半边天”之力之智夯实基层社会之治。
“宝妈”组队共建幸福家园
妇女小组打通服务群众“最末梢”
走进沙市花园小区,新植的树苗昂然挺立、生机勃勃。这一抹新绿,是3月份巾帼巧手妇女小组动员小区30余名妇女姐妹,开展“巾帼护绿”义务植树活动时种下的。
“以前常看见社区‘老姨妈们’自发组织巡逻、清洁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我也是其中一员了。”巾帼巧手妇女小组组长郑园说。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在社区妇联、执委支持下,郑园聚集小区宝妈组建巾帼巧手妇女小组,结合各自资源特长,共同商议确定家庭教育、儿童友好、邻里互助等几项重点服务事项,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推动社区治理‘姐妹共建’。
矛盾问题多发生在基层,解开“疙瘩”也要在基层。怎样激活基层妇联组织新动能,并转化为“姐妹共建·幸福家园”新效能?
沙市区妇联给出答案:妇女小组是基层妇联组织的“微单元”。即结合“执委进万家”行动,根据村(社区)妇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在最小单元建立妇女小组,打通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神经末梢”。
共同缔造全省试点小区鑫成佳园小区是老旧小区,前期因管理不善,许多一楼住户将花地“外延”,导致小区环境杂乱。在沙市区妇联引导下,小区吸纳6名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老姨妈”组成鑫成佳园妇女小组,担任小区“清洁员、宣传员、调解员”。
“将‘私有化’花地后移一米,小区就能多出20多个车位!”在妇女小组劝说和带动下,一楼住户主动将花地后移、花草共享,积极投身到美丽小区建设之中……
从矛盾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到帮困解难服务员、邻里活动组织员,沙市区妇联延伸妇联工作手臂,妇女小组激活基层妇女工作的“神经末梢”。截至目前,全区103个村(社区)全覆盖建立妇女小组160余个,联系服务群众3000余次。
“老姨妈精神”薪火相传
巾帼志愿者让更多幸福“来敲门”
“周奶奶,我今天来帮您测血压。”在沙市区胜利街道文星楼社区,“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广受大家欢迎。巾帼志愿者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卫生,平时买菜买药也随叫随到。
文星楼社区有独居、孤寡、失独老人80多位。2015年,社区妇联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社区志愿服务队、社会组织等力量,成立“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老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个个群体,沙市“老姨妈精神”经过岁月沉淀和一代代传承,持续绽放时代芳华。
“2023年11月,老陈一家子加入志愿服务队。”……翻开“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队长郭强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敲门”所记下的“琐事”。
2007年,退休后的郭强先后组建起文星楼社区文化艺术团、郭强志愿者服务队,投身于“幸福来敲门”“翼起成长”关爱困难老人、困境儿童帮扶等志愿活动,一干就是17年。
时光荏苒,“老姨妈”逐渐老去,“小姨妈”们接过接力棒。在郭阿姨敲门行动感染下,年轻医生、老师、学生们纷纷响应加入,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2210名女性加入巾帼志愿者队伍。
彭国珍志愿服务队、晴川红巾帼志愿服务队、“578”志愿服务队、“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光阴流转,“老姨妈”组成的巾帼志愿队伍越来越庞大,平均年龄却逐年减低,以“老”带“新”,“老姨妈精神”薪火相传,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闪亮。
好家风可存可借可贷
家庭解锁基层治理“金钥匙”
沙市区东苑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家风文化馆,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存储家风”“借阅家风”。
“家风存进家风文化馆,是家庭殊荣!”近日,沙市区2024年“最美家庭”董巍高兴地将自家“家风存折”存进“家风银行”柜。一本本的“家风存折”是沙市区妇联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创新掠影。
用好家风培育好社风。2021年,在市妇联支持下,沙市区妇联在东苑社区打造“家风文化馆”,开设“存储”“借贷”“理财”“返利”四项主营业务。截至目前,已收集家风家训范本300余本、家风老物件40余件、家风书法绘画作品100余幅。
该区每季度还组织开展优秀“储户”评选活动,评出“最美家庭”,以“德”攒“分”,换“奖”得“利”。优秀“储户”可获得拍摄全家福机会和家风系列书籍、乡村一日游等实实在在的“返利”。
“家庭各显其能、共建家园。”东苑社区妇联主席蒋海星表示,将创新推行“党建+家建”,定期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活动,积极带动广大家庭参与小区环境改造、志愿服务等活动。
“‘小家’好‘大家’才会好,将家庭建设有机嵌入到共同缔造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家庭厚植文化、涵养道德、润泽心灵的作用,推动党风社风与家风民风同步改善,努力实现家庭与治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沙市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董安琪表示。
(记者:张林/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