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沙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孙石毅:也谈2024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

江汉风报道:2024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已经出炉,各地名师也纷纷解析I卷作文,沙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孙石毅老师也献上自己的独到见解,一起来看看吧。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首先说概念

先厘清几个概念:互联网、人工智能与AI

1.互联网,最直接的理解,它就是一张网,包住了地球。互联网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平台,通过它可以完成传输、收集存储的作用。

2.AI和人工智能没有不同。AI的全称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翻译成中文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AI),也可以叫互联网+,是一种应用,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来自动智能实现某些功能。

由此可见,本题要求学生关注的既不是具体的人工智能,也不是互联网本身,而是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

重点说审题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

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关注的并不是微观层面的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也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引导考生针对“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指向明确,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

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又在发展中得以解决,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又会不断产生,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社会深层次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发展的终极之问等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当然“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

再如面对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当问题出时,我们是无视,回避,还是积极应对,有效解决?无视或回避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多;积极应对,有效解决,问题会相对减少。面对问题,只有无所畏惧,信心百倍,迎难而上,问题才会不断减少,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又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综上,本题立意可以有:聚焦问题,科技赋能;问题,不因科技而消亡;直面问题,扬帆新时代等等

总之,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作者简介:孙石毅,湖北省沙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荆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江汉风客户端,荆州新闻第一端。关注荆州政务、民生、关注您身边的大事小事,打造本地权威入口、便民服务都市生活圈,将传统品牌《江汉风》的品牌价值注入,整合省内、市、县新闻、政务、服务,还推出了报料、投稿、圈子等多重样板,多样化丰富用户体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