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题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特点
(1)贴近时代,反映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发现真正的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材料正是据此设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2)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等进行思考和写作。
(3)以教考衔接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材料与统编版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第二题“互联网的得与失”关联密切,旨在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由科技发展这个大的话题,深入思考其对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4)材料精当简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作文材料延续了去年的风格,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炼想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材料解读
本题所给材料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人人都能快速得到问题的答案,这种便捷性引发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随着问题能迅速得到解答,我们的问题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少?
对于这个问题,诚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它们也似乎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过去,面对一个难题,我们可能会反复推敲、深入探究,而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直接寻求网络上的解答。这种快速获得答案的方式,虽然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满足,但我们得到的仅仅是表面的解决方案,很少能让我们达到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的状态,也会让我们逐渐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因此,表面问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认知在深化,反而可能是我们在逃避思考、避免挑战,而科技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信息,但无法代替我们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应该保持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和好奇。其次,问题的解答并不等于理解的终点。相反,它可能是新问题的起点,意味着问题的再创造。当我们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时,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的问题。例如,当我们通过搜索引擎了解了一个科学原理,我们可能会对这个原理的应用、影响以及与其他原理的关系产生新的问题。再者,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数据隐私、数字鸿沟、信息滥用等。因此,问题的数量并不会因为答案的易得而减少,反而可能因此增多,并且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我们拥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答案。
总之,试题的开放性较强,考生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深与浅”“得与失”展开深入思考,联系社会生活,确立写作方向。
(荆州中学 语文教师:代梦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