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在智能钻井教学与科研领域,有这样一位国家级青年人才,30岁破格晋升为长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35岁成为首位在中国大陆地区荣获“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青年科技奖章”的学者,他就是“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江大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张菲菲。
五一前夕,2024荆州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现场灯光璀璨,座无虚席。聚光灯下,刚从武汉赶回荆州的张菲菲在昂扬的乐曲声中走上舞台,领取“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盛典落幕,待朝晖满地,他又风尘仆仆地赶回武汉,在一方实验室里继续着手课题组当前的研究。
“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江大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 张菲菲:我们团队现在正在从事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智能钻井理论及模型的研发,就是把人工智能和我们传统的油气钻井的知识领域的模型进行融合,另外一个从事的工作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钻井工业软件的研发,就是把我们取得的一些理论成果、模型、算法变成软件,为我们的钻井施工现场进行服务。
2010年,即将本科毕业的张菲菲获得了美国塔尔萨大学全额奖学金,进入全球钻井领域顶级课题组TUDRP,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又因掌握过硬技术,被行业龙头哈里伯顿公司副总裁特批进入总部研发中心。此间三年,他完成了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更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智能钻井相关技术对国家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江大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 张菲菲:目前整个能源产业,我们的油气产业处在一个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的阶段,目前我们国家的油气产业智能化软件主要依赖国外的产品,对外的依存度可能达到90%以上,面临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们能源安全的需求,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智能钻井工业软件及分析方法是国家和行业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
在美国求学和工作8年后,张菲菲从哈里伯顿辞职,全职到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从事智能钻井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告别了在美国的别墅,告别了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带着妻儿“蜗居”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开始了没有双休、没有假期的科研攻关,并着手组建智能钻井理论与算法研究团队。
“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江大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 张菲菲:目前团队已经形成了包括两名教授在内的由6名教师、5- 6名博士,还有20名硕士组成的30余人的智能钻井算法研究团队。首先在长江大学建成了智能钻井分析与测试平台,开发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钻井系列软件,在科学研究、基础理论研发方面为我们智能钻井的基础理论与人工智能融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独创性的算法。
过去六年,张菲菲和团队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内外油田企业的生产项目,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属多家单位实现规模化应用。
“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江大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 张菲菲:依托这些科研项目,我们为国内外的油气行业提速增效,平均提高(钻井速度)13%左右,大幅降低了钻井过程中的事故率。我们分别获得了中国石油与自动化行业协会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二等奖等一系列的科技奖励。
不久前,为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平台建设与能力提升,长江大学成立了平台与实验室管理处,张菲菲任副处长,主持各项工作。他将带领团队,朝着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地方油气产业链提档升级的新目标,寻找一个又一个破冰点。
“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江大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 张菲菲:第一件事情是持续对我们的智能钻井理论算法、模型软件进行提升、持续地研发。第二个方面是想通过学科交叉为行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具有交叉背景、能堪大任的交叉型人才。第三个方面也是想通过智能钻井理论软件的研发,推动湖北省鄂西液岩气的勘探开发,以及湖北及荆州的油气产业链的提档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我们团队的力量。
(记者:田心怡、胡威虎/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