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近年来,荆州区弥市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有关部署要求,扬优势补短板、挖潜力引活力、提服务优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弥市镇获评为“湖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双马村被评选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守牢农业生产基本盘。
立足优势,引导土地流转。立足资源禀赋较好、耕地面积大、土地平整且集中连片、水系发达等优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8.5万亩,流转率达53.88%。其中双马村共流转土地4342亩,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5万元以上。
因地制宜,分片集中发展。根据镇域内不同片区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强化引导,让特色更特,形成了里甲口以水稻、小龙虾、淡水鱼、澳龙等为主的种养片区、天保以小麦、高粱、玉米、油菜等大宗农产品为主的种植片区、太平口以蔬菜、南瓜、葡萄、翠冠梨等为主的果蔬种植片区。
聚焦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始终坚持内因决定论,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补齐镇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短板,先后争取项目资金近亿元,实施完成旱改水、高标准农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新改造水田6800亩、高标准农田15000亩,弥市灌区入选第四批省级节水型灌区名单。构建完善“1+22”(即1个镇级站点,22个村级网点)镇村寄递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
内挖潜力、外引活力,“链”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延伸农业生产链。积极接轨国内农业产业链,主动对接茅台镇知名酒企,努力打造万亩连片高品质红缨子高粱基地,目前已成功进入国台酒、怀庄酒等酒企供应链,带动本地虎桥酒降低生产成本。以工带农,培育新质生产力。引导扶持本地企业与本地农产品有机衔接,为雅咪食品申报插花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促进农产品就近就地转化增值,扶持荆州市金久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2000平米育秧工厂。
完善农业服务链。加速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积极探索“土地种植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由村集体引进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作业,引导广大小农户参与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动实现村集体、农户双增收。目前,已确定两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服务主体,双马村拟试点以村为主导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预计每年可为全体农户降低生产成本15.9万元,为集体增收21.99万元。
畅通农业销售链。借力数字赋能,在合兴村挂牌成立荆州市首家村级供销社,利用“共向集”城乡一体数字平台,通过“集采集购、直供直达”方式,让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购买到“惠农惠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帮助特色农产品插上网络销售的“翅膀”。
下“硬”功夫,优“软环境”,做好营商环境大文章。
畅通高效率交流沟通渠道。联结金融服务平台,组织召开农业市场主体座谈暨银企对接会2次,为镇内市场主体答疑解惑、理清发展思路;搭建市场主体对话平台,引导成立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南瓜协会,助力南瓜产业抱团发展。
打造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新农人”,组织38名农民参加湖北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紧跟“互联网+”思维,组织68名村民参加电商直播培训,提供交流场所、文案撰写等服务,建立完善镇级电商直播人才库并跟踪培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
提供高品质精准精细服务。镇村联动为农业市场主体纾难解困,投入约700万元,帮助粮满仓、虎渡河等市场主体解决交通、冷链仓储、用工等方面的问题。面对今年年初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做到靠前服务、主动作为,组织生产自救、认真核灾报灾,为621户农户发放救灾资金196.8万元。
下一步,弥市镇将会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