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工厂车间,酝酿着新质生产力的势头;广袤田野,描绘着城乡协调发展的画卷;桨声欸乃里,讲述文旅融合的新故事……
近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报业协会承办的“高质量发展浙江行党报大调研”活动在杭州举行,荆州日报记者前往杭州、义乌等地采访调研,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密码”。
新质生产力 让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浙江,许多企业已成为新质生产力活跃的“主阵地”。
去年5月,全球首架投运的国产C919飞机顺利降落北京首都机场。西子航空为C919项目制造出了关键的舱门部件。“C919上的RAT舱门蒙皮只有2.3毫米厚,为满足齐平度要求,有时成功和失败只差0.01毫米,而我们要争的就是这0.01毫米。”项目班长刘绍勇坚定地说。
走进老板电器未来工厂,一辆辆AGV(自走式车辆)在车间里有序穿行,将钢板运送到自动冲压生产线上,在机械臂的协同下,这些钢板经过打孔、塑形、剪裁等环节变为成品走下流水线,所有过程都不需要人工参与。“从产品生产到物流配送形成全链条数字
化管理。”老板电器未来工厂负责人介绍,“降本增效成果显著,生产效率提升4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48%,生产成本降低21%,运营成本下降15%。”
不断涌现的科创企业已成为浙江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浙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2011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
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7.1%和33.3%。
协调发展 创新深化推动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先行探路两年来,浙江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地区生产总值迈过8万亿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6。
位于杭州市临平区的艺尚小镇,是以服装、时尚产业为主导的省级特色小镇。随着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系列高端平台的落地,进一步加速产业能级攀升,构建以数字创新为核心的时尚生态体系,涌现一批“行业标杆”。
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伊芙丽的企业门厅,各种生产和销售数据在屏幕上跳动:一款衣服3天内被试了6000多次,卖了1300多件,3天转化率超过20%……系统自动跳出“追单”字样,并通过大数据计算出需要快速翻单的件数。
坐拥7.5万个商铺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向内,它背后连接着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向外,它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丰富的商品资源出海,物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义乌铁路口岸承载着重要职责。作为“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始发站,从2014年始发至今,“义新欧”中欧班列先后开通马德里、俄罗斯、土耳其等19条运行线路,辐射50多个国家和160多个城市。发运货物由最初的小商品,拓展到新能源汽车、光伏、数码等超10万种商品。当下,这条全长13052公里的线路,早已成为义乌商品联通世界、买卖全球的大动脉。
文旅融合 激发文化自信深沉力量
从广济桥边的塘栖古镇,到曾以“日出万匹绸”闻名的濮院古镇,沿着蜿蜒流淌的大运河,浙江的古镇如一颗颗明珠错落分布。
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浙江的古镇既是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符号,也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百姓宜居宜业的样本。
走进绍兴鉴湖之畔的柯桥“鉴湖里”乡村振兴项目,各类黄酒元素随处可见:制作黄酒鸡尾酒、黄酒冰淇淋等特色产品的黄酒酒吧,由酒坛堆叠而成
造型独特的景观,成片用于黄酒酿制的黄金糯稻田……据统计,2023年,柯桥“鉴湖里”吸引创业实体24家,带动当地村民及就业困难人员、失业登记人员在内的178人实现就业。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绘就民生底色。沿石板路漫步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随处可见游客在拍照留念。在这里,每一个农家小院都独具特色,游客可以在“沙漠的染坊”体验扎染的乐趣,在甜水铺和店主拉家常,在咖啡馆与青年创客聊天。
乡村振兴如何再提升?李祖村主动破题,邀请专业运营团队引育农创客群体,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就业、创业。200多名农创客里,有逐梦乡村的清华创客,有归乡创业的“农小青”,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通过创客空间、乡村研学、非遗项目等多业态布局,李祖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创客村。2023年李祖村农创客队伍累计带动消费5800多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元,推动村集体经营收入356万元。李祖村还与其他村成立党建联盟,带动周边6个村庄11000多人发展产业。
通过全面推进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2023年,浙江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达40311元,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刘平、张明金/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