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板古村:古村蝶变为乡村振兴样板

背倚螺髻山,面朝邛海,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大石板古村距离西昌市中心仅15公里,却别有“忽逢桃花林”之感。走进古村,恍若跨越了历史的长河,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着岁月的故事,低语着古老的传奇。

西昌市大石板村全景。钟源 摄

“两项改革”让古村落焕发新生

据相关史料记载,大石板古村曾经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商贾云集之地。街上旅店、马店、茶馆、商铺一应俱全,还有灵鹰寺、五省会馆、川蜀庙等,人文底蕴深厚。

随着时代发展,茶马古道、水运逐渐没落,大石板古村“从昔日的物资交易重镇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渔村”,村民们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村生活。

大石板村民的茶余饭后。

年过七旬古村村民的王大爷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虽然大石板古村面朝邛海,又是古时候重要的驿站,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在2019年之前,多为陈旧破败的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几乎没有人到这里来游玩。

就如王大爷所说,以前大石板村的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宅基地闲置已久,得不到有效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石板古村似乎就此没落。

2019年,这里迎来了发展生机。当年10月,四川省全面启动乡镇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需要,西昌市撤销大箐乡、海南乡和洛古波乡,设立海南街道办事处。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将原海南乡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大石板社区。至此,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大石板古村”以新成立社区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西昌市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将这里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和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试点进行改造建设。通过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引用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就地取材,精心打磨,重塑古村的质朴模样,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的传统村落体系,实现古村“活化”。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古村落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昔日古朴的村容村貌得到重塑,古寺、古道、古宅“修旧如旧”,由古宅改造而成的大石板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开展传统文化培训和人才培训的场所;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保护,邛海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在环湖路以内的老百姓全部搬进了古村。

“民宿经济”打造全州乡村振兴样板

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冬暖夏凉的舒适气候,再加上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修复,古村发展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村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大石板古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鼓励老百姓把拆迁安置房、闲置集体资产利用起来,修建民宿和餐厅。在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

民宿为外地游客准备了丰富的娱乐节目。

目前,全村有不同层次民宿、客栈超过了200家,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

归心“12间”是大石板古村壮大集体经济自建自营的一家精品名宿。工作人员表示,这家民宿原来是村里的打米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经过加固改造,变成了一栋精致的民宿,成为村级集体的支柱之一。

“古村落+新民宿”唤醒了沉睡的古村落,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大石板已然成为西昌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旅游“网红打卡地”。

西昌市在大石板乡村振兴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大石板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期。二期项目全面整合了邛海南岸文旅资源,打造一条集古村风情游览环线、田园度假游览环线、运动研学游览环线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古村与民宿、邛海与田园的深度体验游。

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方面,通过引入社会合伙人带来专业团队,对项目进行整体策划,在区域内针对农业研学基地、民宿、餐饮等重点业态打造高端旗舰店,开展“大石板”品牌农产品包装和线上营销策划,针对性开展农业研学课程开发,实现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