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新貌。
车子驶过宽敞的柏油路,道路两旁的农田里已摇晃着作物的绿苗,林间绿意盎然,再向前行驶几分钟就到了昭觉县三河村,村庄入口处“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的标语格外醒目。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视察,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6年过去,如今,三河村已然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搬进了新居,产业也在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昔日“穷窝”,变成了“金窝”。而放眼整个大凉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这里正在绽放出新时代的强劲发展活力。
过去,三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一度“穷得让人心痛”。
奋斗出来的幸福村,三河村。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新房子、新公路,一切都比原来好多了,卡莎莎!”吉好也求说,2019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他有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再加上经营小卖部、养牛和种植农作物,2023年,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
与吉好也求家相隔不远,马海子呷正在清扫着门前的沟渠,“现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看不得有一点垃圾,干净整洁得多好。”马海子呷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在半专业扑火队工作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加上自家流转出去的12亩土地,一年下来收入可观。“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共产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会更加努力,让孩子们好好读书,让生活越来越好。”
在三河村,人们以感恩之心为动力,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用心生活的意义,努力奋斗,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奋斗出来的幸福村,三河村。
村民广场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映照着三河村的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三河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并采用“支部+企业+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短期内,当地村干部不断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让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
在村里老乡的家中,养起了乌金猪,还时不时传来西门塔尔牛“哞哞”声,中华蜜蜂等优质品种也被引进。田间地头,生姜、川牛膝、冬桃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河村家家户户门前笔直整洁的水泥路。
三河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总书记暖心之路”主题,一体规划建设了旧址、新居和村史馆,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目前,三河村正按照昭觉县打造文旅之城的建设目标,加快实现旅游“五环”发展,环环相扣促进农文旅商多点位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