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近年来,荆州市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发展理念,从预警发布、机制建立、安全宣教等方面不断提升“防抗救”能力,推动全市防灾减灾工作持续稳定向好。
方式多、效果好直达科普“最后一公里”
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是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在防灾减灾日来临前夕,我市各地陆续开展应急演练、知识竞赛、模拟体验等主题活动。
5月10日,石首市南岳中学,一场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正在进行。
“各救援组准备,立刻集结!”随着一声令下,消防救援队员迅速登车,向“灾区”进发。
救援车辆疾驰,警笛呼啸;队员目光坚毅,神情肃穆。演练模拟南岳中学教学楼电路起火,学校广播发出火警疏散信号并报警,学生在抢险救援组和老师的指挥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猫腰”有序撤离至操场。消防救援大队抵达现场开展灭火行动,出动云梯消防车开展高空救援、抢救被困人员,医疗救助组急救车现场待命,对抢救下来的被困人员开展医疗救护。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性?如何真正让防灾减灾科普直达“最后一公里”? 各地各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5月9日,由省地震局、市减灾委、市应急管理局联合主办的湖北省防震减灾宣传周暨荆州市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松滋举行。防灾减灾主题表演、高精尖救援设备亮相、防灾减灾知识问答……创意十足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5月9日,纪南文旅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通过现场答疑方式讲解常见灾害及预防知识,帮助群众提高识险避险、自救互救和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5月10日,荆州开发区第一小学,一场以“临‘震’不慌,安全‘童’行”为主题的防震减灾安全演练活动正在进行。当紧急疏散警报声响起后,各班教师立即组织全体学生双手护住头部,弯腰低身,沿着预定安全路线快速、有序地疏散到室外安全空旷操场。
——5月10日,石首市2024年“5·12”防灾减灾现场,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向学生们讲解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消防救援大队现场进行电瓶车火灾扑救教学和灭火器使用教学。学生们在听完讲解后,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进行了实际操作。
——5月11日,2024年荆州市暨荆州区“5·12”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举行。参与者们通过观看消防应急演练、参观防灾减灾宣教基地体验馆、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沉浸式学习掌握自救互救的实用方法。
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将防灾减灾宣传从“单向灌输”变为“趣味体验”,成为今年防灾减灾宣教活动的一大亮点。一场场主题活动既展示了应急处突能力,又检验了应急预案实效,换来“稳稳安全感”。
早预警、早行动织密预警信息发布网
“叮咚!”随着一声提示音响,一条由气象部门编发的暴雨预警信息已发送至市应急管理局值班平台。
很快,一张无形的应急联动网快速形成:市应急管理局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转发至各县市区,并给出相应防御措施;依托全市5万套“村村响”大喇叭,预警信息实现村级全覆盖,打通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
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的“雷达站”“风向标”,及时、精准、广覆盖的预警信息能为防灾减灾赢得宝贵时间。
这背后,一个个权威预警声音“串”起了横向到部门、纵向到乡镇的应急联动网,以“早准快”的信息发布,共同守护百姓安康。
近年来,市应急管理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突发事件灾害的损失。
为打通信息共享渠道,该局将气象信息接入应急指挥平台,建立水、雨情联合发布机制;与省水文地质大队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业务;启动森林火险预警、山洪气象风险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多部门联动响应,实现风险隐患动态监测、科学评估、精准预警和及时处置。
预警早一秒,风险少一分。我市启动新一代天气雷达停机吊装工作,推进松滋X波段雷达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提升视程障碍天气的观测应用能力。应用机器学习等,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针对性和智能化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坚实支撑。
市减灾办加强应急、水利、农业、自然资源、气象、地震、林业等单位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市减灾办每月开展风险研判会商,2023年共发布月度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12期;农试站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5期,开展农情和农业气象灾害调查10次;市自规局结合专业监测和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预报系统,发布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预报信息321条,公开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1期,指导各地撤离转移受威胁群众65户185人;汛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共产生预警105次,发布预警32次823人次,通过预警平台发送警示信息19次2795条,联合三大运营商向防治区受山洪威胁的群众发生预警信息46647条,因山洪组织应急转移2175人,紧急转移安置1227人。
为让预警信息跑在灾情未现之前,市应急管理局建立起包括电视、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多平台及时响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防风险、守底线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荆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受水旱、气象、地质灾害影响较大,曾发生过干旱、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任务重、压力大。
翻开荆州防灾救灾大事记,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成为荆州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鲜明主线。
——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统筹协调职能和各成员单位作用,印发全年减灾委工作要点,部署全年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合力;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备案制度,畅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绿色通道。
——构建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出台《荆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构建“1+5+39+N”应急预案体系,规划了39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截至目前,已印发《荆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荆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19个市级专项预案,其它正在修订或报审,市级总体预案已全部完成修订。
——建立高效指挥新方法。出台《关于调整荆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明确市应急委的组织架构、人员组成、突发事件处置指挥、协调保障等职责任务,确定了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置、救援等程序,全力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组织有序、协同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
——强化协调联动机制。联合荆州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及社会救援力量开展各类抢险救援演练,充分发挥民兵、专兼职专业救援队伍的“战时应战、急时应急”作用,磨合提升救援协同能力;加强同企、事业单位战略合作,先后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荆江防汛机动抢险救援队等企事业单位签署应急救援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高我市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各类专家库。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落实各类专家70人。公安县强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出台专门管理服务办法,专家库成员由24名增到33名,涵盖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
——健强基层信息队伍。以灾害信息员为基础建立“1+X”基层灾害隐患信息报送队伍,调整充实4330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落实AB角制度。
……
在持续渐进的探索创新中,我市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逐步凸现。如今的荆州,正不断筑牢防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守护荆州平安!
(记者:佘海艳、孙晓旭 通讯员:华美瑜 张虎/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