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七年(1442年)由监利知县郑崇主修,翰林院修撰裴纶主纂的《监利县志》,是有据可考的首部《监利县志》。尤其主纂裴纶,时任翰林院修撰,拥有“尝修天下郡志”的专业经历和学术权威,因偶尔机缘,承接首修桑梓《监利县志》,可谓牛刀小试,世所稀有。惜该志已轶,其风雅之道,未能粲然一睹,不免生憾。所幸有裴纶为该志撰写的“序(言)”被《裴氏族谱》以及清顺治、康熙《监利县志》所辑录传世,非常难得。裴纶在序言中介绍了他承接主纂《监利县志》特殊因缘;阐述了地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辨析了县志与郡志、国史的关系;并针对荆州郡县志错漏提出了殷切警戒。这些,为此后监利历代修志,提供了宝贵历史镜鉴和文化传承。
一、裴纶的传奇生平
裴纶(1396-1457),出身于监利县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父裴琏,官至都察院京畿道监察御史,为 “荆南五君子” 之一。
关于裴纶生平有许多传说,据说裴纶出生时,其母夜梦“金龙送子”,庭院鲜花盛开,幽香袭人,人称文曲星下凡。裴纶秉性颖悟,幼自机敏,常耽于嬉戏,却渚业日精,五岁答联,六岁七步成诗。十岁即永乐元年(1403),经荆州知府何忠提携入荆州府学就读。
相传,裴纶新来乍到,有同学欺负他,说自己一条“龙门”新墨丢失为裴纶所拾。裴纶有口莫辨,双双来到学馆旁边的城隍庙赌咒。裴纶立于城隍像前说:“你好个管理荆州一方的城隍,有同学墨丢了诬陷我你不管,限你三日之内查明原委还我清白;否则,他日蟾宫摘桂,将把你充军千里之外。”城隍爷见文曲星动怒,不敢怠慢,当晚托梦学馆太学黎先生,说墨与裴纶无关,是同学自己失落在草丛中。次日黎先生带领学生循梦中方向的草丛中果然找到那条墨,并让失主同学向裴纶当面赔理道歉。随后裴纶再次来到城隍庙对城隍像说:“念你查失有准,还我清白有功,故将你充军千里改为十里,去沙市已罢。”所以,时至今日,沙市有两座城隍庙,而荆州城却一座都没有了。
永乐十二年(1414),裴纶赴湖广乡试,获亚元(第二名)。永乐十九年(1421)赴京殿试获进士第一甲第三名,“胪唱”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修撰,迁侍讲、经延讲官,入内阁习制诰等要职,掌编史册、科举考查,陪侍**讲论经史,起草诏书等。后因皇室倾扎,朝代更迭频仍,外放山东布政司布政使。裴纶才华横溢,为官清廉,颇有政声。为官35年,经历了6朝**更迭,曾为**更迭显荣,亦为**更迭所累。
景泰六年(1455),裴纶因铮谏遭诬被革职在山东布政使任上。天顺元年(1457)卒于山东德州马头河客邸。是年,英宗朱祁镇“北狩”归来二度临朝,赠裴纶礼部尚书,谥文僖。
著有《泊庵诗文集》。二、主纂邑志的特殊因缘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9岁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次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明正统四年(1439),裴纶母病,请辞奉母获准。裴纶的离去,是对对抗宦官势力以顾命大臣“三杨”为正义阵营的损失与削弱。内阁辅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经筵侍讲陈循,翰林杨鼎、曾鹤林等82名官员题写诗文,为之依稀离别赠言。
裴纶回乡侍亲,倾情尽人子之孝,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冬则温,夏则清;怡吾色,柔吾声。遂成乡贤典范,故所在地名“集贤坊”“裴家池”,沿袭至今。
正统五年(1440),监利知县郑崇、教谕杨宗道,踵门敦请裴纶出任首修《监利县志》主纂。编修县志,工程巨大,卷帙浩繁,远非一日之功;且裴纶一旦母恙痊愈,随时会奉诏回京。然而裴纶全然不顾这些,欣然应允。裴纶之所以知难而行,敢于担当,大概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专业优势。裴纶官翰林院编修,升修撰,有“天花板”级的专业优势。翰林院司掌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翰林院编修,一般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由榜眼、探花授编修。裴纶殿试第三名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升修撰,职司史书纂修。史志同源,可谓驾轻就熟。
(二)时代使命。中国地方志发端于《周书》,成形于魏晋,发展于元明,全盛于清代。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明代修志事业十分兴盛,方志编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颁布修志诏谕,制定统一凡例。永乐十年(1412)颁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国最早颁布的志书编纂法令。因此,裴纶把修县志比着“恩命”(裴纶《监利县志·序》),即朝廷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爱乡之情。裴纶世家初居旧邑盐溪(今分盐),元迁监利县城。先祖五代为官,升迁频仍,就任之地多变,而监利之根未变,爱乡之情益切。明正统年间,监利扩建学宫重修儒学(也称县学,旧址在今监利市第一初级中学)。按照旧制,太学四面环水,州郡学二三面环水,县学至少一面临水,而监利县学无水。鉴此,裴纶将自家位于县学南侧四水环绕、风景秀丽的“柏亭书屋”(古为大赢洲)连同碧波荡漾的裴家池(古名夫子池),一同捐赠县学辟为 “泮宫”,“泮宫翠柏” 遂成为监利 “容城八景”之一。
裴纶还请好友礼部尚书胡濙作《重修儒学记》,为监利县学画龙点睛。要知道,裴纶乡试亚元,殿试探花,都是从 “柏亭书屋” 走出去的;但为了监利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即便传家瑰宝,心底珍爱,也义无反顾一概奉献;这次出任《监利县志》主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经过三年 “爬罗剔抉”,辛勤笔耕,首部官修《监利县志》告成。该志惜轶之于兵燹水患,唯有裴序存世。
三、方志理论的历史镜鉴
裴纶明正统《监利县志·序》,文字仅300多字,但信息含量丰富,对于当今地方志编修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一)方志性质
国有史,地有志。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关于方志的性质,历来有 “地理” 和 “历史” 二说,而 “地理” 说一直占主导地位。如唐代的刘知几、宋代的王象之、明代的宋濂等都把方志看成是地理书。《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直至《四库全书总目》,也都把方志归入地理类。反之,宋代的郑兴裔、明代的杨一清曾提出方志属史,但影响极小。而裴纶在明正统《监利县志·序》中说:“志类史”,明显站在少数派一边。到了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则力排众议,多次指出:“志属信史”, “志乃史体”,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乃至为当今学界所普遍认同。经600年历史发展检验,裴纶的“志类史”说是正确的,难能可贵。
(二)方志功能
明正统《监利县志·序》云:“县志,职一县之事物也。” “昔李公吉万户作元和郡国志,谓为政者,执此可以治天下。” “况志类史,足以昭劝戒为之也。” 裴纶的这些方志理论与思想,揭示了方志的 “存史”、“资治”、“教化” 三大基本功能。尽管旧志多有向人民灌输忠孝节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意志,今天,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能汲取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古为今用,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方志体裁。方志的体裁,有述、志、记、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各有专用。明正统《监利县志·序》云:“宜唯《禹贡》一篇,乃图志之拟本。是后立言君子,有《寰宇记》、有《舆地志》,记胜有《九域志》”。裴纶认为,地方志的体裁初以《尚书·禹贡》为蓝本,以地理为径,记述天下九州,外兼载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田地、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无不详加论列。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的还有南北朝顾野王编《舆地志》、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王存编《元丰九域志》等,都是方志体裁可以凭借的。
(四)记述主体。地方志是分门别类、系统地记述一个地方的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内容广泛:包括一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门类齐全。明正统《监利县志·序》云:“凡山川之阻修,物产之丰约,人才之显晦,风俗之淳漓,贡赋之多寡,户口之登耗,未纯或悉。此郡县志所由作欤。”此外,裴纶并未囿于旧志重职官、乡贤、贞烈等封建伦理记述,有其难得的进步性。
(五)征信为贵。方志是一个地方的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系统的资料性著述,资料的真实准确是方志的生命。裴纶在序言中说,他在翰林院整理全国郡县志,编写《明实录》时,有同僚向他推荐一部荆州郡志,他仔细一读发现里面很多错误,非常遗憾。方志中的错讹疏漏是方志大忌,又是方志通病。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有八忌: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擅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变,忌贪载传奇;有四要:要简,要严,要核,要雅。裴序警示,章氏主张,二者互彰,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都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裴纶主纂明正统《监利县志》,对后世监利地方志的编修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官方重视,大员上阵,舍得花人力、物力的召示,又有注重方志理论指导,讲究志书规范,追求良品佳作等方法借鉴等。自明代至今,监利先后纂修县志10部,其中古代7部,现代3部。
第一部:明正统七年(1442年)由郑崇主修,裴纶纂。已轶。
第二部: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李纯朴主修,李桃纂。已轶。
第三部: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蔺完煌主修,潘世标纂。原本藏于北京图书馆;监利市档案馆、图书馆藏有影印件各1部。
第四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程藻主修,曾寿三、程之洛纂。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第五部: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郭徽祚主修,易宫翼等纂。为手抄本。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监利市档案馆、博物馆各藏有影印件本。
第六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林瑞之主修,王柏心纂。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监利档案馆等地藏有。
第八部:1959年,由以郭万里为主任的编辑委员会用时半年编纂而成,22.6万字,实为一部简志。湖北省图书馆、荆州博物馆、监利档案馆藏有。
第九部:1994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监利县人民政府设置的监利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修,主编杨明松,副主编张作彪、任茂礼、王文凯。记事150年(1840-1991年),篇幅140万字。
第十部:2013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监利县人民政府设置的监利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修,主编张道毅,执行主编杜光烈,副主编高国俊等。记事27年(1979-2006年),160万字。
其中古版县志中的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林瑞之主修,王柏心纂,有七位进士参与编修。主纂王柏心进士及第,学识渊博,为“荆南书院”主讲、同治太傅,还主纂过《宜昌府志》、《东湖县志》(今宜昌县)、《黄冈县志》、《汉阳县志》、《当阳县志》、《临湘县志》等诸志,在学界享有盛誉,成为监利乃至湖北地方志编修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1994年版新编《监利县志》,取事1840—1991年,时跨150余年,为监利记事容量最大的一部志书。该志取事涵盖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三个性质迥异的时代,编写难度较大,而且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代新方志,新方志,新理论都在创新、摸索中。适遇我国方志专家《湖北省志》副总纂密加凡,带领团队做创新方志体例研究,把《监利县志》纳入6个试点地方志之一。密加凡还与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受聘《监利县志》顾问,对《监利县志》创新体例,规范编写,作了宝贵的指导与提携。志书出版后,先后受到北京大学地理学家于希贤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方志学家黄韦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赵德馨教授等撰文评介。1997年该志被评为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一等奖。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清代以降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监利地方志编纂事业,不断发展,波澜壮阔,明翰林院修撰裴纶有知,会当欣然自喜,乐也陶陶。附:明正统《监利县志·序》:
县志,职一县之事物也。监利故大县,属荆州,在荆江之北。旧有志不存,所存亦其一二之概。
余其翰林得告南还,侍亲山林,日长方思无所用心。而学谕楊君宗道每过以志为言,且曰:昔李公吉万户作元和郡国志,谓为政者,执此可以治天下,后世多其贤子,虽不自拟于吉甫比以史官,归恩命亦荣矣。况志类史,足以昭劝戒为之也。宜唯禹贡一篇,乃图志之拟本。是后立言君子,有环宇记、有舆地志;记胜有九域志,诸固云为备。然世代因革,而人力舟车所至,又有及与不及。凡山川之阻修,物产之丰约,人才之显晦,风俗之淳漓,贡赋之多寡,户口之登耗,未纯或悉。此郡县志所由作欤。
纶尝与修天下郡志,有同列举所进荆一志见示,而独此错谬尤甚,徒增惋息而已。是宜典风,教者以为言也。乃掎摭经传,爬罗剔抉,以成其书。虽不能绍吉甫制作之宏,而于一县之事物,千载之文献,庶几有少补云。
赐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邑人裴纶
(作者任茂礼为1994年版《监利县志》副主编(文字统稿)、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前任会长、湖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通讯员:张必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