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春和景明,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一起去看看咱们荆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磨鹰风筝的制作技艺。
“不依赖风也能飞上天的风筝,你见过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放飞磨鹰纸鸢。”
眼前这只盘旋的“鹰”,便是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荆州磨鹰风筝。楚人崇凤,据说,在古代,磨鹰是神鸟凤凰的化身。
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这个羽毛叫浮羽,这个飞羽,我就采用了这个冷色调。因为凤凰有一点带冷色调的感觉,中间就采用了棕色的,上面就采用那个橘红色,实际上我们楚文化的色彩实际上就三个——黑的、红的、朱砂。
磨鹰,精髓在一个“磨”字,即使遇到没风的天气,也能如磨盘一样在空中打转,盘旋升降,随意自如,秘诀就在于它独特的肢体构造。
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北方的风筝以硬翅为主,上下都有骨架。我们采用软翅风筝的结构,下面没有骨架,我们把它风口都拆下来的。它翅膀有翼角,像直升机的螺旋桨,把它风筝拉上去之后,它可以不停滑动旋转,产生了上升的动力,所以没有风的情况下可以放飞。”
要做成这身灵巧的骨架,制作过程也很“磨人”。骨架要用这种3到5年生的楠竹来做,竹节要长且直,挑选好后,还需经历2年的脱水等待。
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上千根里面选5根,放置两到三年,把它水分透出来。不然的话,它里面就会生霉,竹子就会脆。我们做一个磨鹰风筝,工序就有上百种,很复杂。我一个人在我的工作室做风筝,一坐就是一天,不能忍受寂寞的话,你坚持不下来。”
一百多个步骤的细致打磨,即使是孙宏成这样的老师傅,也需要至少很长时间才能做成一只磨鹰风筝,而它的售价仅数百元,再加上商品化风筝的冲击,导致从事磨鹰风筝扎制的人,越来越少。
2012年,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的技艺,开始走进中小学和高校成为选修课。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孙宏成还开设了跨专业设计课,将青铜器、漆器等楚文化,与磨鹰风筝进行结合。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胡雨昕:“我是希望能将漆器的特点融入风筝里面——纹样、颜色。我希望能够通过两种文化的融合,能将荆楚非遗文化进行创新传承。”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非遗学院副院长孟祥高:“(磨鹰风筝)这个项目在我们学校已经有12年了,一共培养了362位(学生),让风筝飞得更高、让文化走得更远。”
(记者:胡威虎/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江汉风客户端,荆州新闻第一端。关注荆州政务、民生、关注您身边的大事小事,打造本地权威入口、便民服务都市生活圈,将传统品牌《江汉风》的品牌价值注入,整合省内、市、县新闻、政务、服务,还推出了报料、投稿、圈子等多重样板,多样化丰富用户体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