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霸凌并杀害同学”事件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期,我们来讨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第三集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心理援助
1、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2、家庭、学校及社会要把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放在首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1)加强父母的责任感,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凡准备成家的青年男女,或是正在恋爱中的男女青年,此时就要有培养和教育子女的思想准备,学习和掌握教育培养子女方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意识。成家后才能得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家庭环境,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良师益友。让孩子在充满着父母情爱中完成自己在人生每个阶段的认知、情绪情感、人格、精神和行为方面健康发展。
(2)学校和老师要了解未成年人心身发展特点,注意人格培养和道德品质及法制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仍至大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设置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课,做到学有教材,任课有老师,课时有保证。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和办法,促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意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适应不良的能力,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同一性过程,养成遵纪守法、道德品质高尚,善于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3)要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要严格按国家规定,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1-3名专业心理老师。二是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凡学生有认知偏差、学习困难、情绪情感、家庭、成长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必须与心理老师见面,并接受咨询和治疗,由心理老师作出心理咨询意见和建议。三是设置心理健康知识课程。要从时间、内容、效果上切实得到落实。组织他们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影视书刊,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要加强优良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学习英雄人物,引导和满足他们寻找榜样期望,树立自我追求的形象,远离哥儿们义气。帮助他们在遇到困境和挫折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四是家长和老师必须注意自身榜样的作用,要给孩子和学生做出表率,教育他们懂礼貌、守纪律、讲道德、讲文明。要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培养顾大局、识大体,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高尚情感。
(4)对有缺陷家庭的子女要倍加关怀。一是对离异家庭子女,学校和社会必须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客观事实。帮助孩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时,夫妻离异,但对待子女的责任不能分离,反而要更加小心谨慎地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倍加关怀。要多给孩子一份爱,尽量减少家庭阴影笼罩到孩子的身上,确保父母离异后子女能够健康成长。对离异家庭的子女的心理健康还应特别引起社会的重视,给因家庭问题造成伤害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社会保护环境。特别是对儿童和未成年子女从立法上开始切实加以保护。二是针对空巢家庭的子女,也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时候了。父母外出打工较多的情况下,除对外出打工的父母要作严格的规定外,社区或村组要视情成立托管中心,聘请责任心强,有管教经验的人员担任托管员,确保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不失控。另外,还有因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犯罪、吸毒等问题家庭的子女更应加以立法和司法保护。
3、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结构与环境不良因素,再加上各种社会病理现象造成的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并进一步颓废、腐化,成为违法犯罪滋生、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周边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少年儿童造成了无以处置的险境。大力开展禁毒禁赌、打黄打非、学校周边网吧等专项斗争,净化社会环境;以减少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机会的情景。严惩针对学生的敲诈勒索、抢劫、“擂肥”、网络游戏等危害学生的违法或犯罪活动。对教唆、引诱未成年人犯罪和向未成年人出售管制刀具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国家和政府要拿出切实可行,长效的关于禁止未成年人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章制度。尽快立法规范未成年人上网现象,杜绝发生未成年人、特别是未成年上网成瘾综合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