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1)

最近,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霸凌并杀害同学”事件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期,我们来讨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第一集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1、贪图享乐心理  

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一方面当他们以天真纯朴的心身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时,所见所闻的社会病态,诸如无情的竞争、贫富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现象,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结构在转型变革时期,对于社会环境的险恶,他们是非常陌生的,即使是身处违法或犯罪的情境中也不知法律的规定,甚至在道德上的标准也是模糊的。加之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导向,使一些未成年人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陷入对物质利益的极端追求,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另一方面,由于从小形成的人格缺陷或障碍,为补偿他们欲求的不满,甚至会以盗窃、诈骗、抢劫、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手段来发泄内心的矛盾和情绪,以满足自己的欲求。   

2、暴力攻击、逞强好胜

诸如前面我所讲到的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由于人格的发展受到阻碍,又是心身处在特殊的过渡时期,即未成年人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一些未成年人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容易走向歧途;又由于各种不良文化的影响,且年轻人的逞强好胜,或易感冲动性性格。他们的言行,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暴力倾向性而不计后果。  

3、好奇与盲从心理  

由于未成年人天性对他们所见所闻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理,但就他们的社会阅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低很,因此,他们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未成年人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一言一行所预期的后果,特别是在一些共同犯罪中只是盲从其他成员,人云亦云;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多以团伙形式出现,但他们违法行为或犯罪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意图,往往是以“游戏”形式为主要表现,也没有象成年人违法行为或犯罪组织那样严密,也达不到成人犯罪明确反社会性的深度或持久性。但他们往往习惯于成群结伙地进行违法行为或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关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其危害性和危险性较大。  

4、叛逆和报复心理  

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一些生硬的说教难以接受,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由于未成年人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遇事往往会采取最直接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故此,蓄意报复亦是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心理动机之一。   

5、情感幼稚心理

未成年人情绪情感极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那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是在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时,会痛哭流涕,表示要改邪归正,表现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经常反复的例子,即使是刚出狱以后,经其同伙一拉,又管不住自己,照样违法犯罪。有的违法犯罪者过去只是“一面手”,劳教后则变成“多面手”,成为惯犯、累犯。

6、自我中心心理  

我国现代社会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宠爱,惟我独尊,处事方式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十分强烈,一旦不能得到满足,甚至就会不择手段来获得满足欲求,等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